大
暑
大暑节气到来,大暑是全年最酷热时期,所谓“小暑大暑,晒死老鼠”。高温来袭,人体排汗多、消耗大,易感到心烦意乱、困倦乏力没有胃口。度苦夏,除了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饮食调理。
1.防情绪中暑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心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一旦火气上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2.补水宜喝粥
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
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瓜、豆芽、紫菜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鸭肉、瘦猪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3.冬病多夏治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专家介绍
庄伟军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主任
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5年,曾先后到深圳、医院进修、培训学习,中医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针灸、推拿、正骨、拔罐、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止痛消炎,特别是对中医减肥、美容、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中医保胎、失眠、小儿肌性斜颈(歪脖子)、婴幼儿先天性足内翻、足外翻、小儿厌食、腹胀、腹痛、便秘、食欲不振等有独到的治疗和调理方法。
中医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