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天气热得很不友好,
不论在室内还是室外,
最大的感受就是——闷热!
不少人感慨,这还没到“三伏”呢,就这么难熬,到了三伏可怎么办?
没错!今年这个“三伏”确实不会太好过,因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众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年起,连续第7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众所周知,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
不会等生病之后再去治病,
而是学会防病。
所以,想要身体好,
三伏重在“防”和“养”!
防三“邪”
NO.1防寒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受到冰箱、空调等现代化家电的影响,我们所食所处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
长此以往,人体容易出现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NO.2防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暑者多为高温环境中工作的户外工作者,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NO.3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除湿机以祛除湿气,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浴。
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家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来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不要“过汗”,否则会损伤身体机能。对于寒湿体质,或是素有脾胃虚寒的人,则可尝试“食补”。其中,“吃鹿肉”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堪称能吃到肚子里的“三伏贴”。
东鳌鹿肉
东鳌冻鲜鹿肉:急速冻鲜,锁住肉香,百变佳肴,赞不绝口!
东鳌鹿肉干:原味/炭烧味可选择,开袋即食,饱腹感强,小包装携带更方便!
????
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气之功为所有肉类之首,故对于新婚夫妇和肾气日衰的老人,吃鹿肉是很好的补益食品,对那些经常手脚冰凉的人也有很好的温煦作用。鹿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含胆固醇很低等特点,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三伏天,
阳气十足又不肥腻的鹿肉,
干饭人首选!
全国招收代理
东鳌鹿业
企业愿景:做梅花鹿养生领域国际品牌
企业使命:为人类健康服务
招商-
--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