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距离高温越野跑如何不中暑

早上起床看今天最高36度,出门买菜回来已大汗淋漓,分享一篇去年夏天的旧文给大家,希望周末是个好天气。

以下为正文,写于年5月18日。

先看一则新闻:

再来看一下百度百科对于中暑的解释:

看完这些还有人觉得中暑只是小事情不需要重视吗?

中暑致死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毕竟在我曾经的印象里中暑最多只是晕倒、掐人中就能醒过来以及喝了藿香正气水就不会中暑上。

直至去年夏天8月参加敦煌越野赛,四十多度的高温,沙漠实际温度达六七十度,有跑友不慎陷入沙坑不幸离去,我才开始重视“中暑”。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的各种高温越野赛,很多参加江南、北京TNF、宁海霞客行、沙埠的小伙伴要么中暑要么退赛,以致于一众跑友纷纷说打死都不报5月到9月的比赛。

我不是专业的医生更不是什么运动医师,在此篇文章里仅以敦煌和江南两次高温越野的经验同大家做个分享,希望对大家接下来的比赛和训练有所帮助。

敦煌

距离去年8月份比赛到现在都快一年了,一直不愿意多提是因为这注定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有一个跑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撇开这个跑友不说,比赛当天中暑、晕倒、呕吐、送医院、意识模糊胡言乱语的不在少数,作为在四十多度的沙漠里跑十多个小时而没有任何中暑症状的我深感幸运。

首先谈下比赛吧,敦煌雄伟壮阔的美有目共睹,而比赛也经过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报比赛时就有心理准备,即便是敦煌8月份沙漠的正常温度也不会低于30度,所以在备赛时特意加入了高温、耐渴、负重训练。

为防晒伤选择了长袖、长裤、鬼子帽、墨镜、全指手套作为参赛装备,同时考虑到高温需水量会大,所以两个CP点之间按2.5L水(萨洛蒙12L水袋包前面两个软水袋各ml+后面1.5L的水袋)的需水量准备。

鬼子帽:跑过戈壁的都认识。

赛前训练

赛前每周都进行至少一次(一般为10:00-14:00之间)的全套装备(背2.5L水以及充电宝、各种补给品、组委会强制装备)模拟训练,时间从半小时慢慢递增到2小时,训练时就会吃藿香正气丸,不追求速度、仅以训练时长作为考核结果的标准。

有人说穿那么多在中午跑,即便吃了藿香正气丸就真的不会中暑么?

非也。

跑步之后我才发现身体的神奇,因为它会慢慢适应和调整。

就像读书时米从来没及过格的我居然在开始跑步一年半的时候完成了自己的首个百公里,就像生在高原的人没有高反心肺功能从出生就强于我们,就像生在雅库茨克的雅库特人比我们耐寒一样。

所以我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全套装备还负重那么多的,而是让身体慢慢适应。

从正常高温跑到长袖长裤高温跑再到长袖长裤负重高温跑,从正常补水到少补水到不补水,一点点递增,让身体适应,最后可以全套装备刷25KM不喝水。

有人说这样对身体不好不科学。

我当然知道这不科学,更不会傻到在比赛时25KM不喝水不补给,但如果身体有过比比赛时更极端的体验,又何惧比赛时可能出现的未知考验呢?只有平时多流汗,比赛才能少流血,不打无准备之杖就是这意思了。

PS:以上训练方法请不要轻易尝试和模仿,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耐热也有可能是我在海南生活过好几年的原因。身体会保留一段时间的记忆,以我现在的身体状态去沙漠跑%中暑。

比赛当天

敦煌的前33KM都是纯沙漠,比赛当天从起跑开始温度就一直呈递增趋势。

比赛当天下午2点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对的,没错,我被烫熟了。

不是晒熟,

不是烤熟,

而是烫熟。

天气预报说45度,手表显示47度。

初中物理课时曾学过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

比热容越大,则代表储存热能的能力越强,吸热放热的速度越弱,通俗讲就是温度升高和降低都比较慢。

所以白天水温会比沙温低,因为水温度升高得慢;而晚上水温会比沙温高,因为水温度降低得也慢。这也就是为什么海边会冬暖夏凉的原因。

回到比赛。

当天气预报45度手表47度时,沙漠地表温度达到了60-70度。

每一丝热风都像要榨干身体最后一丝水分,

走起来的脚像是锅里翻炒的板栗,

坐下来的屁股像是热锅里的蚂蚁。

前后无人,

茫茫的沙漠一望无垠,

沙山往上爬一步向下滑两步,

多处路旗被吹倒,

不停地迷路走错路,

防沙套被磨坏,

渗进鞋里的沙砾像电焊时迸发的火星一样灼烧着皮肤。

忽想起赛前预报说有沙尘暴,后来比赛群有参赛的跑友说遇到了,不断地跟自己说不能停。

恩,怎么敢停下来?一旦停了就会有生命危险。

组委会通过







































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
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2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