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8714463.html
针对室内取暖常见问题,《中国建设报》专题采访了业内专家,请他们帮助读者走出采暖误区。
问题1:我国采暖室内温度标准是怎样制定的?不少地方规定室内达标温度18摄氏度是怎样形成的?
专家:
供热领域的标准编制,一般要根据供、用热实际,综合考虑地域冬季室外气温变化规律、用户基本用热需求、建筑保温性能与供热系统现状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和用户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
目前,我国有3个标准对采暖室内温度作出相应规定: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规定:冬季采暖温度16~24摄氏度,相对湿度30%~6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规定了办公、体育、商业、餐饮等不同建筑类型房屋的不同室内温度标准:宾馆、住院部全年22摄氏度,商场、门诊楼全年9~20时18摄氏度,办公、教学楼工作日8~18时20摄氏度。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规定: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主要房间室内采暖设计温度应采用18~24摄氏度。
从以上规范和标准可以看出,对于长时间有人活动的房间,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我国北方冬季采暖的室内设计最低温度是16摄氏度,因气候差异、风俗习惯、人口基数、房间使用功能、房屋结构等情况不同,采暖室内设计温度会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过24摄氏度。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一年当中气温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人体对环境温度的感知相当敏感,对不同的温度会有不同的感知。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健康人衣着适宜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度在20摄氏度会感到比较舒适,18摄氏度时人体无明显冷感,15摄氏度时会产生明显冷感,当温度低于12摄氏度时,80%坐着的人感到冷,活动着的人有20%以上感到冷,因此,卫生学将12摄氏度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
我国传统的供热系统是在原有计划经济福利供热体制下建立并形成的保障型供热系统,其建筑、系统以及室温标准也是依据国家当时的经济基础和人体的感知程度来确定的。因此,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建筑物节能状况以及供热设施供热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很多地区把室内供热达标温度定在18摄氏度是有依据和道理的,能够达到绝大多数人对取暖的基本要求。这里强调的是达标温度,据了解,绝大多数供热企业供热的实际室内温度都超过达标温度1~6摄氏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集中供热事业蓬勃发展,北方采暖地区各地政府在当地的供热管理办法或供热管理条例中对室内温度标准都作出明确规定,基本规定在18摄氏度±2摄氏度之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老百姓对供热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北京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将达标温度从不低于16摄氏度提高至18摄氏度。目前,北方地区大多数实行集中供热的城市供热达标温度都在18摄氏度,少数地区要求达标温度为20摄氏度。
当然,供热达标温度的设定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室外温度不低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例如:北京地区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是-7.6摄氏度;二是建筑围护结构应符合采暖温度设计标准;三是现有供热系统和室内采暖系统可以满足供热设备正常运行。
鉴于既有老旧建筑与供热系统能力现状以及部分用户私拆私改、装饰遮蔽等情况,在供热法规或供、用热合同中都应对供热达标温度的设定条件加以规范和明示,以确保供、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
问题2:既然大多数地方政府规定达标温度为18摄氏度,那为什么室温达到了20摄氏度还有些居民会感觉冷,甚至投诉?据说东北某地室内供热温度达到28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合理吗?
专家:
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舒适温度的要求不同。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体感不冷”了,而是要求更暖和、更舒适,再加上每个个体对温度舒适的感知要求不同,室内温度达到20摄氏度,有的居民还是感觉冷,还是会投诉。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供热企业需要做好耐心解释和供热采暖知识宣传工作,取得投诉对象理解;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应区分有效投诉与非有效投诉,公正评价供热企业的服务。
为什么室温到了20摄氏度甚至24摄氏度,有的用户还嫌冷,还要投诉呢?除了体感问题,还因为在原有福利供热体制下,供热不讲成本,也不讲能效,有的居民甚至习惯于在28摄氏度的室温下生活。
有的人宁愿在家穿短裤衬衫或是开窗,也不愿意适当降低室内温度;有的人习惯以摸暖气片是否烫手作为室温达标标准;有的用户对供热单位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改造以及极端天气会影响室温的情况并不了解,只要室内温度下降1摄氏度就会感到不适应,要投诉供热企业。在不理性热消费理念驱使下以及在地方政府的群众投诉考核机制压力下,供热企业一味提高供热温度、加大供热能耗,造成很多地方供热室内温度越来越高。
自年以来,通过统计覆盖整个北方采暖地区超过10万台室温采集器的实时在线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最真实的供热质量,而且反映了供热行业实际供热耗能的状况。
数据表明:在室外温度最低的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新疆地区,室内供热平均温度基本都在23摄氏度左右,高于20摄氏度的供热比例达到80%。尤其是在新疆地区,22摄氏度以上供热比例达到80%。在室外温度较低的河北、山西、京津地区,室内供热平均温度在18~22摄氏度之间,这个区间温度的供热比例占到50%以上,处于舒适供热状态;在室外温度偏高的青岛、河南等地区,室内供热平均温度在18~20摄氏度之间,这个区间温度的供热比例达70%以上。
分析以上数据,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一些地区,室内供热温度都在23摄氏度以上,而且逐年增高,这与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和中国在年碳达峰、年碳中和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目前,北方地区建筑物能耗在全社会能耗中占比达到20%以上,而采暖能耗约占建筑物能耗的40%。因此,供热不仅是民生保障问题,也是今后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在此,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和行业内有关人士要共同向全社会呼吁,积极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倡导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保障供热的前提下,取暖够用即可,减少能源浪费。
问题3:从人体健康舒适的角度来说,室内供热温度是越高越好吗?
专家:
当环境温度在18~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40%~70%时,人体感觉最舒适;当环境温度在24~30摄氏度、相对湿度小于60%时,人体感觉热而不闷;当环境温度高于30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70%时,人体感觉闷热;当环境温度高于36摄氏度、相对湿度大于80%时,人体感觉闷热难忍,极易中暑。当然,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人群对室内温度体感舒适度要求是有差别的,这方面国内有专家做过具体研究,结论是北方人要求的舒适温度普遍高于南方人,北方一般要求最低达到18摄氏度,而南方则达到16摄氏度就可以。
气象学把气候平均气温10~22摄氏度定为春季,其平均值为16摄氏度。如果供暖温度达到24摄氏度以上,会使得室内空气异常干燥,燥热环境会伤害人体内部的温湿环境,人会觉得浑身燥热、眼耳口鼻喉皮肤等处感觉干涩,而且室内外温度反差过大,人们外出活动很容易感冒,对老年人来说血管骤然收缩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可以说热舒适度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温度,具体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外界气温不同,舒适的标准就不同,从人体健康舒适的角度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健康,因此国家标准把室内采暖温度定在16~24摄氏度是有科学依据的。室内温度过高会导致空气干燥,间接影响人体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有的居民宁愿开窗降温也不愿降低供暖温度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把室内温度调到28摄氏度,不仅会浪费能源,而且对身体也毫无益处。
问题4:今冬极寒天气对北方地区供热有哪些影响?各级政府和供热企业在保障居民供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专家:
这个冬天北方地区强降温过程频繁,极端持续性低温天气较多。如1月7日早6时,北京市南郊观象台气温为零下19.6摄氏度,创年以来最低。当日天然气用气量也创历史新高,达到1.37亿立方米。
目前,我国北方供热区域仍有许多非节能既有建筑和老旧供热采暖系统,在室外气温低于设计标准的极端天气下,难以保证室温达标。出现这种情况时,供热企业应该耐心向居民解释,以取得居民的谅解。同时,各地政府和供热企业还要加大对老旧小区以及老旧供热系统的改造,尽快提升低温环境下的供热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
我国各级政府都对冬季居民的采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是各地政府在每年供热前期都要研究并检查供热保障的落实情况,在供热期间通过政府用户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对供热企业的监管力度,改进并提升服务质量。二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地政府都把供热作为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针对供热行业的难点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仅开展了“暖房子”工程,对既有建筑进行外墙保温改造,还开展了“保障工程”,对老旧供热管网系统进行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供热保障能力。三是各地供热主管部门建立了完整的城镇供热安全保障体系。例如,北京市初步形成了预防、发现、协调、解决问题的管理机制。包括:市、区、街三级供热指挥系统以及含中央单位的四级联动协调机制;供热主管部门与气象、财政部门的供暖期会商制度和供热气温预警预报机制;热、电、气联调联供指挥系统与互联互通保障机制;市、区、企业三级用户质量投诉网络平台和用户室温抽测监控与约谈评价、应急接管机制;27支余人保障供热的应急抢修抢险救援机制以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应急救助机制;供热燃料储备与预警机制等。这些管理机制的形成,初步实现对供热行业的到位管理和有效管理,保持了供热行业和供热局面的稳定。
我国供热行业发展历经60余年,“辛苦我一个,温暖千万家”是供热行业广大职工的真实写照。很多一线职工上有老、下有小,有的背井离乡,但是为了城镇供暖稳定,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小家,日夜坚守在供热岗位上,很多职工在岗几十年没有一次在家度过春节。遇到管线泄漏等突发事故时,他们常常挑灯夜战、紧急抢修,顾不上吃饭、休息,一身泥水、一身汗,为的就是不让老百姓受冻。在他们中间出现过许多感人事迹,也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但是,社会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艰辛和努力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难处与压力。在此,我们真心希望全社会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