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冬病夏治”,再错过了“夏病秋治”和“冬病秋防”就得再等上1年了!
医院创造性地开展了
——“夏”病“秋”治、“冬”病“秋”防——“三九温灸贴敷疗法”
何谓“夏病秋治”?
所谓“夏病秋治”,即:夏天里好发的病症,如:空调病(尤其“小孩”更容易患上空调病及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热中风、热感冒、中暑、肠胃炎、皮炎/湿疹、“春夏交替”时的“换季病”,如:肠道疾病(急性胃肠炎、腹泻、红眼病、皮肤真菌病(手足癣,体股癣,头癣,花斑癣等)入“秋”后仍存在一些“余症”或在秋天里病症更为明显等;通过在“秋天”中的特定节气和气候中进行提前干预治疗,效果更佳;此举,不但可以消除当年夏病入秋后的“余病症”,还可以让秋季少生病,并且,还可通过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来年的“夏季病”的发生。
何谓“冬病秋防”?
所谓“冬病秋防”,是指在冬天里容易发病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又称“寒症”。如: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体虚易感冒(反复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等);风湿免疫性疾病(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风湿性关节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耳鼻咽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过敏性)咽喉炎,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等);儿童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及“秋冬交替”的“换季病”(毒性腹泻,流感和伤风,流行性出血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等);通过在秋天里提前干预或预防性的治疗,让冬季里易发/高发的病症得到控制和过上一个健康的冬天。
“夏病秋治”·“冬病秋防”的最佳时间/周期
24节气中的“白露至霜降”之间(48天)
年9月7日(农历年八月(小)初一)·17:52:46—年10月23日(农历年九月(大)十八)·12:51:00
“夏病秋治”·“冬病秋防”的“治防”方法
——三九“温”灸穴位贴敷疗法
项目名称
单次剂量
疗程次数
间隔时长
备注
药物罐
罐/次
16次
1次/3天
(每间隔2日1次)
灸法
部位(穴位)/次
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次
不含药物
“夏病秋治”·“冬病秋防”的作用机理与功效
“夏病秋治”,相传于藏传医学的《四部医典》中记载:“夏季病,秋天治”,是通过“三九温灸穴位贴敷疗法”的特殊外治法并配合中药内服,分别针对五脏六腑和关节、皮肤、神经等病症调控,不但能消除疾病、增强人的生命活力、延年益寿。还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身心疲劳,调理亚健康状态、调整内分泌、排除身体毒素、改善精神状态、增进睡眠质量、改善发质和肤色、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对于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等效果显著。对于减肥、美容、身体疲劳延年益寿等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冬病秋防”,由于冬病大都与阳气不足、寒邪侵犯有关,因此,秋天时节,为预防和减少冬病来犯,需要做好两件事:补阳和驱寒;采用“三九温灸穴位贴敷疗法”的特殊外治法并配合内服中药;通过在秋天寒冷未至时,提前“驱寒祛湿,改善体质,促进经络通畅,血液循环,行气活血”;欲实现消除冬季易发的病症或控制慢病在冬季里的加重与发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