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三伏天做艾灸,冬病夏治,胜过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而三伏天是艾灸的最佳时期,甚至有人说三伏天艾灸,胜吃千年参。三伏天是我们体内的阳气最旺盛,气血循环最好的时候。这时候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若此时对身体进行温补,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帮助疏通经络,从而调节各大脏腑,将体内的寒气驱除出来,焕发身体活力。

三伏天做艾灸的好处

1、排湿寒的效果是平时的3倍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足的时候,也是身体排除寒湿伏邪最好的时机,此时来做艾灸可达到三阳相加,即同时利用“天之阳、地之阳(艾灸)、人之阳”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湿。

2、预防伏邪潜藏

三伏天阳气聚集在体表,五脏空虚,阴邪伏在体内,没有办法顺畅地排除体外,伏邪容易潜藏在我们的心肺、脾胃、关节,腰臀,到冬季就会出现不适反应。所以我们在三伏天做艾灸就可温养五脏,保持体内阳气,以防此类现象发生。

3、可以疏通经络,保持身心愉悦。

三伏天人体会感觉闷热不适,甚至会中暑、晕厥,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被堵住了,通过艾灸把经络穴位打开,疏散这些邪气,人自己就会感到轻松、舒适,从而保持心情愉悦。

4、祛病愈病快速

三伏天艾灸祛病愈病快速,是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5、延年益寿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扶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三伏天三种最常用疗法

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1、针对宫寒——艾灸温宫法

宫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痛经、经期紊乱、手脚冰凉……都是宫寒的表现,严重将导致不孕、性冷淡、小肚子突出等

艾灸4个关键穴位:关元穴、神阙穴(即肚脐)、气海穴、命门穴

2、针对空调病——艾灸温阳法

膝盖、肩膀等关节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调底下,寒气直接入侵,关节更易老化,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运动量少的人,将导致肩颈酸痛等亚健康症状加重。

艾灸2个关键穴位:风池穴、大椎穴

3、针对湿气重——艾灸祛湿法

湿气不除百病生。湿气侵体,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如湿气不除还将导致关节风湿、酸痛,水肿肥胖,面色暗沉……

艾灸5个关键穴位: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解溪穴、丰隆穴

艾灸后注意事项

1、艾灸后至少1小时内最好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2、艾灸后要比平时多喝一些温开水,以协助排毒,但绝对不能喝冷水冰水;

3、孕妇、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以及极度衰竭、无自制能力者不适宜艾灸;

4、一些特殊部位以及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眼球不要灸;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很多人会发现艾灸的时候或者艾灸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各种不适的反应,那是正常现象,我们称之为排毒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出汗排毒

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此现象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起红疹、硬疙瘩

有的人出汗一段时间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会慢慢消失;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排尿多

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是尿道排毒的一种表现,此时应多喝水,这些反应会慢慢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4、拉稀

有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有此反应的,一般胃肠有问题,或有肿瘤发生,肠道问题居多。

5、咽喉肿痛、牙痛

有人咽喉肿痛,牙痛等,此时应多喝水,或喝点绿豆粥,严重的可以停灸,等症状消失后,继续艾灸,可能还会有上述症状发生,一般反复几次后,就没有了上述症状。

6、发烧

有人初次艾灸会有发烧的症状,没关系,多喝水,在督脉和膀胱经刮痧或拔走罐都会退烧,而且降火气。

7、头晕耳呜、眩晕

有人出现头晕耳鸣、眩晕,遇到这样的反应,可以停下来,休息几日。如果这种反应迟迟不过,在大椎点刺放血或刮痧,这种反应会慢慢消失,有的人会重复这种反应2-3次后才慢慢适应。

8、艾灸走串

很正常,不要大惊小怪,有艾灸的通串比没有要好,经络的通串,提示经络疏通是否通畅。

9、妇科分泌物

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水样的,有的脓样的,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

10、肢体冰凉

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出现肢体冰凉,这是寒气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春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厉害,需要继续艾灸。同时配合患处的刮痧,或按摩等辅助治疗的方式,使寒邪尽快排出。

老中医说:三伏天艾灸好这6个穴位,99%的疾病不治自愈!(穴位图解)

三伏天:艾灸养生要抓紧

三伏天,是一年中酷热的开始,此时“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旺盛混杂,正是冬病夏治最好的好时机!这段时间如果养生得当,往后一年无病害。所以,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三伏天艾灸,排出一邪气寒为万病之源,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久之不除,会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运用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用艾火的纯阳,对经络腧穴温热刺激,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使全身气血充盈,直达病所,标本兼治,为身体温经散寒、补虚助阳,鼓舞阳气,平衡阴阳,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中医讲:“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艾灸的热力不同与其他任何物体散发的热力,与人体的元气之热力相亲近,温暖,舒畅、通透…所以说,三伏天艾灸有如神助,此时不艾灸,更待何时?

  三伏天艾灸的常用穴位

  1、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

  标准定位: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能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2、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标准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处。

  功能主治:长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长灸足三里,还可以预防中风。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3、元阴元阳交关之处——关元

  标准定位: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大家不妨试试。

  4、专治一切脾胃之疾——中脘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5、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

  标准定位: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对应的腰后。

  功能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6、肾经大穴,引火下行——涌泉穴

  标准定位: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艾灸方法:可用艾条悬灸或艾灸仪灸。用艾条悬灸每穴施灸15-20分钟,艾灸仪灸每穴施灸30-50分钟。

赞赏

长按







































专治白癜风偏方
青海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3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