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中医博士,硕士生导师
医院中医科主任
记得上大学时,讲《温病学》的老师看到我们听得昏昏欲睡,就讲了一个医案给大家提提神。说的是民国时期江南的一个医家(具体的名字老师没有说),治疗一个老太太发烧的故事。
这个老太太烧的莫名其妙,每到下午和晚上就烧,白天还挺精神的。到了太阳快落山,就发起烧来,也不咳嗽,也不拉肚子,就是很累,烧前有点发冷,之前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滋阴降火的、发汗的、补气的……就是不见好,害得医生都不敢看了,家里人也很着急,就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医生,请他来会诊。老先生看了半天脉,又仔细地问了发病的时间和过程,低头抽了半天的水烟,最后慢悠悠地说:“这个病是暑气引起的”。刚说完,那些医生和家人都哄堂大笑。(我们的老师敲了敲黑板,说:注意啊!同学们,这个是冬天的故事!)一个医生不客气地说:“您老是糊涂了吧?这大冬天的,哪里来的暑啊?真是笑死个人,哈哈!”
老先生还是不紧不慢地说:“她是夏天趁天气好,晒了很多衣被等,又趁着大太阳收起来,衣物吸取了暑气,她也受了暑。暑邪内伏,遇到冬天的寒气引发,因此发病,这个病就叫伏暑。书上都写着哪,年轻人,要多读书才行啊!”于是开了个解暑的方子,老太太就好了。
这个故事挺特别的,顺带老师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伏暑”。这个医案让我一直记在心里,二十多年了,当时同学们由嘲笑变得敬佩的表情,还历历在目。
我在四年前的初冬,治疗一个发烧的患者,也是按照“伏暑”来辨证的,当时也被其他人笑话了一番,好在退烧了,医生们也认识到了:冬天确实也会有暑邪的。
病人姓吴,是个29岁的姑娘,广东湛江人,医院住院,我会诊的时候是年12月上旬,正是初冬。患者因为“垂体囊肿切除术后反复发热3月余“入院,体温在38℃上下波动,精神疲倦,乏力,间有头痛,脑脊液培养+药敏:鲍曼不动杆菌。医院以及我院曾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静滴、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口服,联合以抗感染;予奥拉西坦营养神经,但发烧始终不退。家属也请了省级的名中医会诊,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二十余剂,仍未退热。于是主任邀请我中医查房。
这个病程比较久,又是颅内感染,很棘手。于是我问的比较细。问了很多遍,搞明白了这个发烧的规律是:白天基本不发烧,到了晚上才烧,19-23时自觉身热,测体温37.6~38℃,无汗出,不需要吃退烧药,到了清晨体温就恢复正常了,热退后略微怕冷。
这个女孩子当时神志很清楚,就是精神疲倦,乏力,语声很低弱,需要仔细听才能听清楚,加上她面色苍白。很容易辨证是气虚。所以前面的名医用了补中益气汤。
但为什么没有效呢?一定还有其他的病理变化我们没有注意到。于是我再仔细地望闻问切。她的嘴唇很红、口干多饮、晨起口苦,尿黄,舌质暗红无苔,脉弦细数。这些用气虚是不能解释的,应该是属于阴虚内热的表现。
因此我辨证为:阳明气分暑热伤气,厥阴阴虚、营分伏暑。为什么呢?她的发热规律是“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这是典型的青蒿鳖甲汤证呀!当时有两位西医生、几位实习同学,听了我们结论,都笑了。好象在说:“你们中医的想像力真丰富,开玩笑吧,冬天哪来的暑?不是夏天才有暑气的吗?”
我很严肃地把温病老师讲的故事给他们讲了一遍,结合现在这个病人的发病时间,正在9月份,在广东暑热仍盛,存在暑邪内伏完全可能的。并且,暑与热的一个区别是:暑不仅易伤津,还容易伤气。病人的气虚表现,也符合暑邪的特点。
我的治法确定下来:以清伏暑、透虚热为主,佐以养阴、益气。用了青蒿鳖甲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青蒿10(后下),醋鳖甲20(先煎),生地15,知母10,丹皮10,太子参15,麦冬15,石膏20(先煎),淡竹叶10,法半夏5,石斛15,扁豆花10,麦芽15,丹参10,北沙参15,黄芪10。
水煎服,7剂。
一周后我去查房,患者热退,现晚间体温36.8℃,但仍然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唇红,舌暗红苔少,脉弦细数,守上方加重补气而不伤阴之品。处方:
青蒿10(后下),醋鳖甲20(先煎),生地15,知母10,丹皮10,太子参15,石膏20(先煎),淡竹叶10,法半夏5,石斛15,扁豆花10,麦芽15,十大功劳叶15,北沙参15,黄芪10,五爪龙30.
水煎服,7剂。
患者出院半月后随访,未再发热。
通过这两个医案,我对先辈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么绕的理论都能想出来,关键是临床上还确实是有实效的!真是天才的理论!
中医的“伏气”学说,很多医生都很反对,认为是主观的臆测、是“头脑风暴”。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古人的“伏气”理论是正确的、实用的。因为在邪气不严重的情况下,受到侵袭就不致于达到发病的程度,但已经对人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逐渐积累,就会埋下疾病的隐患,遇到一定的外因,就有可能诱发疾病。这个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一些现代医学上很复杂的疾病、反复发作的疾病等,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
正是:小故事隐藏大智慧,古代人却有新思维!
病人一发烧,医生头就痛。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下回介绍一些失败的教训,以引起重视。
更多杨利文章请浏览:》杨利专辑
我有良方,欢迎转发
简单实用,只讲干货
杨利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