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系列之二

挺进,挺进,铁道兵南方抢修铁路记穿越血与火的岁月,打开风云激荡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雄的铁道兵在东北的战火中诞生,在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身影迅速从东北走向全国。为保障战时铁路运输大动脉的畅通、解放全中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履行了一个庄严承诺——“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在渡江战役之后,在物资奇缺、生活艰苦、水土不服的困难条件下,铁道兵与铁路工人抢修南国铁路、加快解放进程的英雄壮举。

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迅速解放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广大地区,将国民党军队逐步压缩到西南、华南的有限地区,国民党政府仓皇迁往广州。

此时,盘踞在中南、西南的国民党正规军约70余万人,企图长期控制这些地区,伺机卷土重来。其中,白崇禧集团的5个兵团共20余万人据守湖南广西;余汉谋集团的3个兵团据守广东;胡宗南集团和地方军阀据守云、贵、川和西康等省。

为粉碎敌人阴谋,解放全中国,中央要求四野和二野第4兵团迅速向前推进。由此,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先后打响。

出于军事运输与作战考虑,铁路成为双方争斗的焦点。尤其对解放军来说,铁路更是保证供给的大动脉、生命线。为阻止解放大军,国民党有计划、分阶段地切断运输大动脉,对粤汉、湘桂等铁路进行严重破坏。

为保障前线供给,迅速修复铁路成为解放军的当务之急。年7月,刚刚渡江的铁道兵团立即投入了抢修战斗。

1.粤汉铁路之痛

当时,南中国的铁路干线主要有三条,即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浙赣铁路。其中,浙赣铁路已于年5月被解放大军控制。因而,这时候展开破坏与抢修的主要是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而这两条线的抢修任务,主要集中在湖南。粤汉铁路北始武昌,南至广州,全长公里,前后修了36年。年,全线通车后,这条干线就命运多舛。抗战时历经多次会战,损毁惨重。战后,由于资金拮据,材料匮乏,修复中提出先求其通,后求其备。临时抢建木桥余座,至年7月全线才恢复通车。但路况极差,钢轨型号多达20多种,甚至以普通铁钉代替道钉。为阻止解放大军,白崇禧部由武汉南撤时,对粤汉铁路湖南段进行了严重破坏,导致全线中断。据史料记载,全线破坏程度最大的是桥梁,沿线洋楼司、新墙河、破塘口、黄沙街、白靖口、渌口、朱亭等36座桥梁全遭破坏。其中,耒河桥最为严重,全桥12孔,有11孔桥墩被炸断。而广东战役打响后,余汉谋部队溃退广州时,又炸毁广东境内的曲江、潖江、新岩下等5座桥梁。

2.抢修队伍的出现

担负抢修任务的主要是铁道兵团二支队(一年后整编为铁二师,即现在中铁十二局集团的前身)。该部随四野渡江南下,逐段抢修粤汉铁路。7月28日,该部第二桥梁大队在地方桥工队的配合下,展开了蒲圻便桥的抢修。此时,前方部队正逼近长沙。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23日,中南军区运输指挥部在株洲成立衡阳铁路管理局,负责接管湖南、广东、广西三省和湖北长江以南的铁路,司令员郭维城任局长。当时,年仅18岁的黄桂生在粤汉铁路长沙工务段工作。他回忆说,长沙和平解放时,长沙工务段即被铁道兵接管。8月8日,军管会发布命令,成立长沙桥梁抢修队,配合铁道兵团抢修铁路。桥梁抢修队成立大会在下吴门铁路工人俱乐部举行,工务总段长李绍昌任抢修队长。会后,队伍即以班为单位分别编入铁道兵团二支队的各连排。黄桂生所在的班有20多人,整体跟随二支队某部抢修渌口桥,主要从事装吊、铺轨、架梁等技术活。赶到工地,他们的任务就是用军用梁、工字梁迅速抢通渌口桥。据黄桂生回忆,抢修时遭到敌机轰炸,好几颗炸弹丢在桥南面的河面上,炸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当时,新人民政府只管饭,没有工资。在翻身当主人的巨大喜悦鼓舞下,大家冒着危险三班倒,白天黑夜不停工,仅用了个把月时间就修通渌口桥,为前线运输争取了宝贵时间。3.与疾病和疲劳作战由于战士大多来自东北,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有的严重中暑,口吐白沫;有的发疟疾,浑身哆嗦;有的身患痢疾,又烧又拉。疫情最严重时,90%以上的指战员都病倒了,体力普遍下降。在这样的困难下,大家咬紧牙关,坚持战斗,于年9月23日修复蒲圻大桥和羊楼司桥。至此,粤汉铁路分段通车:北段从武昌通至湖南临湘,中段长沙以北通至汨罗,南段由长沙以南通至渌口。而渌口离白崇禧的华中长官公署衡阳,已经不足公里了。通过这些铁路,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有力支援了衡宝战役。战士们虽然疾病缠身,疲劳不堪,急需休整,但是大家并没有停止脚步,又继续出发了。此后一个月时间内,他们夜以继日,修复了南津港、新墙河、破塘口、黄秀桥、汨罗江、白靖口等8座桥,提前20天完成了长岳段通车任务,获得了四野首长的嘉奖。修复南津港桥时,正值秋冬之交,天气多变,有时大风,有时骤雨,洞庭湖掀起三尺高的浪涛。为了在10月25日前完成修复任务,班排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在由路基向墩船上运送材料时,一个带大家喊号子的副班长被打滑的木棒打落到了水里。等他湿淋淋地爬上来后,一换上干衣服,就又马上跑到队伍里面喊起了号子:扑通一家伙呀,哎嗨哟!洗了一个澡哎,哎嗨哟!真呀真凉快呀,哎嗨哟……这一幕为繁重而单调的战地生活带来了笑声,也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汨罗江大桥因为破坏严重,短期内难以复原,铁道兵团司令部指示,在原桥两侧增修便桥,限期一个月。接到命令后,二支队第二桥梁大队立即行动。然而,由于疾病肆虐,全大队只有不足人出工。其4连多人,最高峰时只有6人能坚持上班。有一天,全连只烧了5斤米的稀粥都未喝完。大队紧急派出了诊疗小组巡诊,很快控制了疾病的蔓延。近一半的战士们带病坚持战斗,有的战士还把决心书写在衣服上,贴在铺头上。有个外号叫“老上海”的打桩机手,打桩机出故障,被气锤打晕在地。等上完药,苏醒过来,他爬起来又干。在这种干劲下,汨罗江便桥提前5天告竣,受到时任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的肖克将军的高度赞扬。4.衡宝战役与抢修战斗正酣年10月1日,当汨罗江桥头正在昼夜紧张抢修的时候,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对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了!此时,整个华南和西南地区还处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当新中国的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四野的部队正炮声隆隆地向前推进。在他们身后,铁道兵正全力抢修粤汉大动脉,保障前方的铁路运输。为彻底消灭白崇禧部,早日解放大西南,四野连参加建国的重要活动都无暇顾及。当时,四野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共13人。在10名正式代表中,罗荣桓和钟赤兵是病残人员,曾泽生和张轸是起义将领,其余几名军以上干部大多是副职,没有一个战斗部队的主官出席会议。由于铁路的有力支援,在衡宝战役还没结束时,四野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粤北地区,直接威胁余汉谋部,对解放广东形成有利局面。在山高水深、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的南方,如果没有迅速恢复铁路运输,华南的解放战争进展可能不会这样迅猛。10月2日,广东战役打响。14日,广州胜利解放。余汉谋部在溃退之际,将广东境内粤汉铁路的5座桥梁炸毁。与此同时,四野迅速突破敌“湘粤联合防线”左右两翼,直插腹心地带,狡猾的白崇禧为了避免被全歼的命运,于10月7日急速从衡阳逃回老巢广西,并沿途炸毁湘桂铁路。年10月8日,衡阳解放。衡阳铁路管理局当日迁衡阳,局长郭维城在局务会上确定工作方针:以抢修为中心,配合接管,恢复运输生产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这意味着粤汉铁路抢修进入新阶段。

5.郭维城与铁道兵的贡献

郭维城,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开国将军,与铁道兵与中国铁路的渊源非同一般。说传奇,是因为他的一段特殊经历:曾为张学良机要秘书,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高层人士。年参与西安事变,捉蒋新闻稿就出自他之手。年,郭维城率东北军师起义,后任该师副师长。年,郭维城任西满护路军司令员,为东北4支护路军之一。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在铁路网最发达的东北地区享受到工业革命的成果了。辽沈战役前,护路军整编为铁道纵队,郭维城任四野铁道运输司令员,负责指挥辽沈战役的铁路军运,把四野特纵与辎重迅速运进关内,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立下汗马功劳。四野南下时,四野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直属中共中央军委。此时,郭维城任四野兼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员、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后奉命赴朝,任 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面对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带领铁道兵筑起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回国后,先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21年之久,参与领导了黎湛、鹰厦、包兰、嫩林、川黔、贵昆、成昆等国家重点铁路的修建。“文革”后,任铁道部部长等职。郭维城的一生,见证了铁道兵的诞生、发展、壮大与改制。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铁道兵部队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历程:即由东北护路军,到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个独立兵种,最后兵改工,成为国有企业的中坚,担负起“共和国长子”的历史责任。在东北战场上,由于伤病缠身,四野的统帅林彪经不起颠簸,只能坐火车或者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因此,有了铁道兵的日夜抢修、艰苦奋战,才保证了林彪在火车上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后,四野又乘胜追击,在水土不服、疟疾流行的困难下解放湖南,挺进广西,大战粤桂边,直捣海南岛。战争的进程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当战争刚刚开始时,党中央曾对战争前景作过多种分析,打算力争以五年时间取得胜利。年11月,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在延安枣园的窑洞中谈话时认为,“不但要准备三到五年,还要准备十年到十五年”。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铁道兵的巨大贡献,完全依赖独轮车和肩挑手提,解放战争的进程会有这样迅速吗?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大规模作战所需粮食弹药的及时供应,武器装备的迅速输送,只能以铁路运输为主来完成。铁路,成为解放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生命线。党中央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年5月,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四野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直属中共中央军委,由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任司令员和政委,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此时,铁道兵的抢修任务,已由局部战场转向全国范围。“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成为铁道兵部队最响亮的口号。而郭维城则是这支队伍的“急先锋”。

6.“铁道兵真能吃苦”

年10月24日,粤汉铁路武昌至株洲段开通。此时,两广战役已经打响。为支援前线,二支队又赶赴株洲至衡阳段,担负洣河桥、耒河桥的修复和衡(阳)大(堡)间的线路抢修。黄桂生所在的班转移到了洣河桥。据他回忆,洣河桥先修便桥通车。便桥修好后,铁道兵就向前开拔了,留下铁路职工修正桥。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来得也特别早。黄桂生对此记忆特别深刻。时值11月,天下着雨,下着下着就下起了雪,屋檐下的冰溜子一尺多长,穿着棉衣还打哆嗦。正因为天冷,黄桂生一提到铁道兵就肃然起敬:“铁道兵真能吃苦!”由于物资奇缺,即使天那么冷,很多人连手套也没有。打水中桩,只能下到水中靠人工打。即使河面上结了冰,只要一声令下,铁道兵脱下衣服就往河里跳。为支援前进中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们日夜赶修、风雨无阻,显现出了惊人的效率。这些令黄桂生多年后都记忆犹新的事情,对于铁道兵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哪里有铁道兵,哪里就沸腾着高涨的劳动热情。在每一个抢修现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整齐划一的号子声、掌声雷动的欢呼声响成一片。黄桂生回忆,那时候工具简单,没有什么设备。装吊就用木棒、铁葫芦,采取土办法施工。这时候,铁路老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总能找到办法,用简陋的工具解决各种难题。就在洣河大桥,大家在材料不足、机具不全的情况下,创造了24小时用机械打桩根(1台柴油打桩机打桩83根)、扣轨30组、做排架35排的全国纪录。

为节省材料,工地广泛开展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在拆卸便桥时,对旧木料和旧铁料都认真爱护,生怕浪费。有些战士为了不弄丢螺丝,就把螺丝用绳子一个个拴起来,套在自己的脖子上。

11月12日,耒河大桥抢修开始。四野首长命令,必须在21天内完成任务。雪上加霜的是,气锤打桩机和做排架的木方还耽误了一天半时间才运到。

在上排架时,要将重约2吨的排架从陆地上运到河中间,除了下水以外,别无他法。在干部的带动下,战士们纷纷跳下冰冷的河水。兵团副司令吕正操来到现场,看见战士们一个个在水中冻得发紫,非常感动。

在“不把轨扣完不回去”的口号下,战士们和工友们昼夜奋战,最多的连续56个小时没有休息。28日晚,第一列火车穿过层层雨幕,稳稳地通过耒河桥。工地上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至此,粤汉铁路株洲至衡阳段提前通车,为广西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了运输保障。

洣河桥修完后,黄桂生所在的班就一分为二。班长和大部分人去了湘桂铁路(那部分人后来大多进入柳州铁路局基建总队,即今天的二十五局集团柳州公司的前身),黄桂生和其他人留在了衡阳铁路局线桥大修队,成为铁路工程系统的一员。这部分人以及其他长沙桥梁抢修队的队员后来成为广铁三公司(现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桥梁队的骨干,而黄桂生在该公司党委书记岗位上工作14年后,光荣退休。

历史是如此巧合。4年4月,广铁三公司在国企重组大潮中成为中铁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与当年并肩战斗的二支队一起,成为当年铁道兵、今日世界强——中国铁建旗下的兄弟企业。

数十年后,他们修复过的粤汉铁路新墙河、南津港、耒河桥等桥梁,在历尽沧桑之后悉数重建。而担负重建任务的,基本上是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这支以当年参加修复战斗的人员为骨干发展壮大起来的队伍。

7.粤汉铁路攻坚与开通

年10月31日,广东战役进行正酣,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临时成立粤汉铁路管理委员会,抢修一切被国民党余汉谋部队破坏的桥梁,迅速恢复通车,支援两广战役。

11月24日,为加强粤汉铁路南段及湘桂铁路衡阳至柳州段抢修工程的领导,铁道部在衡阳成立前进指挥所,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兼任司令员,郭维城兼任副司令员,统一指挥铁道兵二、三支队,华中铁道兵第一、三团及衡阳局各桥梁队。

粤汉铁路郴州到韶关段是全线最艰难的一段,位于岭南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历来交通闭塞、瘴疬横行、贫穷落后。“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就形象地说明了自古从中原大地前往岭南地区的艰险。然而,我们英雄的铁道兵毫无畏惧,挺进了莽莽群山。

樟桥和新岩下桥是整个粤汉铁路中难度最大的2座桥。其中,樟桥高近40米,当时仅次于陇海线上的八号桥。而新岩下桥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拱桥,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复难度非同小可。

当时,樟桥的桥墩被炸得粉身碎骨,钢梁也被炸得扭曲变形,掉到山谷的河里,钢轨被掀到两边的峭壁上。12月2日上午,二支队26线路大队,在修完耒河大桥后的第3天,就马不停蹄赶到了桥头,和他们并肩战斗的,是由原长沙桥梁队、衡阳桥工队和醴陵桥工队各一部临时组成的衡阳路局第四桥梁队。

修复樟桥,最危险的就是高空作业。战士们在十多丈的钢架上进行工作,一不小心就会跌得粉身碎骨。但是,没有人退缩。负责供应钢柱的战士们和负责安装钢塔的工友们,还相互展开了竞争。中队干部以身作则,一人参加一组,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平时12人抬一根的上千斤重的钢柱,这时8个人就抬起来了,飞快运到桥墩边。工友们用钢绳捆好,拉绳的战士摆着长蛇阵,一阵欢呼就把钢柱吊到半空。站在钢塔顶上的工友,迅速地把钢柱安装好。战士看见钢塔越上越高,越干越起劲。一个战士背了四根横撑,重达二三百斤。工友们看见齐声叫好,争相打听那是谁。战士们告诉他们,这是立过两次大功的功臣方相烈。战士们也争着打听北头登得最高的人是谁,工友说是李超。很快,李超和方相烈的名字就传遍了整个工地。

新岩下桥是全线修复的最后一座桥,除两端桥孔尚完好外,其余墩身及拱座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炸毁。12月4日抢修开始,历时24昼夜完工。在抢修中,战士们与桥工队紧密配合,抓紧时间提高技术,加快了抢修速度,仅用43个小时就拼完一孔吨的E.S.T.B钢梁,使工程提前3天完成。

至此,粤汉铁路全线贯通。从7月28日到12月27日,这0多公里的铁路,仅用了5个月就全线修复。铁道兵以惊人的战斗力和史无前例的建设效率,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29日,全线修复通车典礼在广州举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出席并讲话,高度赞扬了铁道兵的英勇无畏和攻坚克难精神。29年后,在隆重纪念铁道兵成立30周年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帅特别为铁道兵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是对铁道兵精神的最好概括,其中也不乏对铁道兵当年修复粤汉铁路的再次肯定。

年元旦,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同时运营,中断12年之久的京汉、粤汉铁路直达通车。这实现了周恩来关于年底修复粤汉线的期望,也打破了白崇禧叫嚣的“中共三年不能通车到广州”的预言。

这是铁道兵用热血和信念创造的奇迹。

8.湘桂铁路与湘江大桥

在粤汉铁路进入攻坚阶段之时,湘桂铁路的修复也紧张铺开。年11月下旬到12月初,在完成陇海线淮河桥修复后,铁道兵团三支队(后整编为铁三师,即十三局集团的前身)千里转战湘桂铁路,并肩战斗的还有华中军区铁道部队一、三团和衡阳铁路局桥工队(即原粤汉铁路长沙桥梁队)。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即将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恶战。

由于湘桂铁路修建于抗战特殊时期,为急于通车,不惜降低设计标准,材料东拼西凑,由全国各路拆运而来,甚至大量利用残旧设备和代用材料,线路状况可想而知,行车时速仅15公里。抗战期间,湘桂铁路2次遭受严重破坏。战后,还未恢复元气,又惨遭毒手,全线瘫痪,共被炸毁桥梁43座,拆毁线路40多公里,其中数湘江大桥破坏得最为严重。

对先天不足的湘桂铁路来说,修复工作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材料奇缺,天下罕见。这一次,没有人向铁道部求援。缺木材,自己上山砍。

伐木地在桂东绍水一带的高山密林中,要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抬到山下,再利用河水转运。由于冬雨连绵,山路湿滑,战士们一不小心就连人带木头从山上滚下来,有的战士甚至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大家滑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继续抬,没有人因此而退缩。木头抬到山下的河谷,再拖运到附近的工地上。新砍下的木头含水太多,进水就沉底。只能靠人工在刺骨的河水中,像赶鱼一样把木材运往数里外的工地。

湘江大桥是湘桂铁路的抢修重点。这是当时湘江流域唯一的一座大桥,在衡阳横跨湖南的母亲河湘江。在抗战特殊时期以求通车而修建的木便桥,4年内5次被洪水冲垮。年,正桥建成未及3个月,就因日军入侵而遭炸毁。年11月,该桥才开始缓慢修复,直至解放也未能修复通车。

11月25日,大桥修复工程正式开始。由于时间紧迫,从一开始就日夜赶工。

12月29日,全长米的湘江大桥胜利修复。国民党时期5年未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在涨水的情况下仅用时35天。至此,湘桂铁路衡阳至桂林段与粤汉铁路同日开通,并接轨通车。12天后,桂林至柳州段通车。

年8月,全长.2米的柳江大桥竣工,柳州至来宾段恢复通车。至此,湘桂铁路全部恢复畅通,共抢修线路公里。抗战时期被毁,国民党政府花了5年时间都未修复,解放后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抢修通车了,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技术标准。

9.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的抢通,是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两大铁路干线的开通,距共和国新生政权不到3个月时间。共产党领导下的铁道兵,冒着战争的炮火,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书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年一年内,就修复铁路公里,修复桥梁座。其中,公里的线路被严重破坏,有的路基都成了农田,相当于重建。

粤汉、湘桂铁路的开通,标志着全国铁路网首次基本恢复,铁路干线全部通车。特别是将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连通起来,成为“中国大陆完全统一的象征”(新华社评)。自抗战以来,全国主要铁路即纵贯南北的津浦、京汉、粤汉等铁路,横贯东西的陇海、浙赣等线,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没有全线通车。国民党时期10多年没有做到的事情,共产党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做到了。至此,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已通车26公里,比年底增加了80%。

铁道兵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身的荣誉和尊严,宣告铁道兵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步成为新中国铁路建设和抢修的主力军。

70多年后,这种精神还在南国铁路传承,奇迹仍在南国铁路延续。

9年底,纵贯鄂湘粤大地的武广高铁建成通车,修建这条时速公里的高速铁路仅用了4年多时间。将武汉至广州的时间由粤汉铁路时的50多个小时缩短到4个多小时,而粤汉铁路当年修建了36年。

三年后,京广高铁全线开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担负施工任务的,主要是当年的铁道兵。只不过,当年的铁道兵已经成为跻身世界强的中国铁建,当年并肩战斗的衡阳铁路局的桥梁队也几经发展,成为其麾下的中铁二十五局集团。该集团担负的标段,穿越韶关境内南岭山脉的崇山峻岭,近8公里的里程,桥梁隧道超过了80%。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地质情况复杂,是全线最艰难的一段。该集团发扬当年的抢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漂亮地完成了移动模架、吨梁制运架等当代铁路最高建造技术的施工任务。

年底,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也全线竣工,历时5年时间。时速由当年15公里的牛速,提高到公里,实现划时代的飞跃。历史是如此惊人的巧合。湘江特大桥的施工,由当年抢修队伍的继承者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承担,当年几百米长的木便桥将被数公里长的双线铁路特大桥所代替。一条破破烂烂的铁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铁道兵精神的激励下,成为一条风景秀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铁路、旅游专线。

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奇迹的延续!

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武陵戴君

多谢打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7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