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上火吗?嘴里长了小疱、溃疡,牙疼、牙龈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所有的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虽然都是小病,却让你寝食不安。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的火怎么就那么大呢?其实,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另一种情况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凡动皆属火,火内阴而外阳,且有君、相之分,君火寄位于心,相火寄位于命门、肝、胆、三焦诸脏,人体阴精在发病过程中,极易亏损,各类因素均易致相火妄动,耗伤阴精,情志、色欲、饮食过度,都易激起脏腑之火,煎熬真阴,阴损则易伤元气而致病。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证。但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代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见邪火还是由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的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滋阴降火,让身体恢复正常。许多人发现每年春天二月都很容易“上火”,不知不觉间就会出现头晕、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疼痛,而且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出现小便发黄、便秘的症状。同时,体内的火可以引来外感,使患感冒、肺炎、流脑的概率增加。那么,为什么人在二月容易“上火”呢?原来,从立春起,冬季结束,春季开始,但从气象学而论,冬天的寒气并没有完全消散,倒春寒时常来袭。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像是刚刚发芽的幼苗,气血已经开始从内脏向外流动了,毛孔也处于从闭合到逐渐开放的过程。假如此时穿得少,一旦遭遇到寒凉的侵袭,毛孔就会自动闭合,体内的阳气也就无法发散,以至于体内“阳气郁”。外在表现就是各种“上火”症状。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维持器官的功能,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就会上升,导致病症。因此,在二月,为避免“上火”,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发性食物来帮助体内的阳气进行发散,防止内热的产生。芽菜是春季较常见的发性蔬菜,常见的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春三月,此谓发陈。”如何理解呢?“发”是发散的意思,“陈”我们可以理解为陈旧。我们知道春天,万物复苏,幼苗都开始发芽,之所以将发芽称为“发陈”,是因为这些嫩芽具有将植物沉积物质发散出去的作用。因此,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如果发散不出去,也可以借助于芽菜的这一功效。食用芽菜时有两点禁忌:其一,少放醋或不放醋。因为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的作用,不利于阳气的宣泄和生发。其二,少放肉或不放肉。“生儿无杀”,很多动物都会在春天产仔、哺育,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这种变化,不要杀生。另外,经过了整个冬天的进步,如果到了立春时节还继续吃肉,就有点儿过度了。芽菜在立春最好的食用方法就是凉拌或煮汤,这样吃起来比较幼嫩、可口。豆芽在凉拌的时候应先煮熟,香椿芽也要煮沸5分钟后再凉拌。豆芽性寒,所以凉拌时可加入一些辛辣、芳香的调料,比如姜丝,但是脾胃虚寒或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不要过多食用绿豆芽,以免伤到胃气。香椿属于发物,慢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以免使旧疾复发。大家在食用芽菜帮助宣泄体内阳气的同时,也有遵守一定的饮食禁忌,这样才能既不让身体因“阳气郁”而上火,也不至于因为泻火方式不对惹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