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从今年的7月份至今
最高气温还不到35℃
大暑之后,中伏天越来越近
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到了
接下来的几天
天气开始逐渐发力
应该很快就会感受到
大暑的闷热
俗话说大暑不热冬天不冷
大暑冷热温度
直接关系着后面的天气状况
大暑这天山东的南部地区
有着喝暑羊”的习俗
习俗可不是空穴来风
羊肉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
在浙江沿海
大暑时节还有送“大暑船”的习俗
“大暑船”在海中被点燃
以此祝福五谷丰登
生活安康
广东地区流传着
大暑时节“吃仙草”的习俗
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
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
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台湾省则盛行
大暑时节“吃凤梨”的习俗
汉族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
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这些习俗都有自身的意义
大暑天酷热难耐
一定要注意防暑的同时
应该如何掌握大暑养生呢
百科哥在这告诉你
大暑养生,重在养心、健脾和祛湿。
我们来看看,具体应该怎样做。
养心
大暑为什么要“养心”?
按照中医理论,季节和五行五脏是对应的,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是夏季养生关键点。且大暑节气前后,炎热的程度达到高峰,心脏病患者在这个时候要分外小心。
天气炎热,体内血流加快,心脏负荷增大;
高温天气,人容易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很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
如果出汗太过,容易造成脱水,使血液浓度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在此时保养好心,帮助排出寒气,可以增强心在冬天的耐寒能力,减少在冬天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让心安然过冬。
大暑怎样“养心”?平心静气
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也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气顺了,转化为足够的能量,身心舒展放松,心自然就平静了。
饮茶安心
大暑时节达到一年最热的时候,出汗量明显增加。而中医向来视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
推荐:夏日清心茶 用金银花、金莲花、百合花一起泡茶喝,有清心火、清热解毒的作用,是夏季非常简单且实用的养心茶。喝粥健心
大暑天喝粥,不但可以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推荐:粳米荷叶粥粳米克,荷叶50克,白砂糖20克。将鲜荷叶洗净,剪去蒂及边缘;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荷叶盖于粳米上;用武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熬1小时;粳米熟透揭去荷叶,放入白糖拌匀,停火即成。
一份粳米粥,配上荷叶的清香,不仅能够开胃消暑,还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一举两得。
睡觉宁心
俗话说,“热天睡好觉,胜吃西洋参”。睡眠好,心情好,有利于心神的宁静。大暑时节,应适当晚睡,但不应超过23:00,早上应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而相对不足的睡眠则可以用午休做适当补偿。
大笑放心
笑是夏天养生的良药。夏季气候闷热,易使血压升高,心烦意乱,这时若能笑口常开,就能改善情绪,从而协调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健脾
大暑时节恰是三伏天,暑气较重,酷热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会让人胃口不好,容易腹泻,严重时会出现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舌苔常比较黄腻。舌苔黄腻代表湿热之气较重,要清暑利湿,健脾养胃。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选择吃一些清热消暑、芳香化湿、健脾养胃的食物及药物,如薏仁、白扁豆、粳米粥,以养脾胃。此外,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平时可适量食用枸杞子、生地、百合等,以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祛湿
大暑前后,雨水明显较多,潮湿的气候让不少人的身体频繁出状况:湿疹、上火、腹泻等。其实,这些都是湿气太重所致。所以,此时养生还要注意“祛湿”。
室内保持通风干爽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外界湿气诱发内湿,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让空气流通,带走室内的湿气。
其次,别穿没有干透的衣服,别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的水分,吹干头发。还要避免淋雨,别让水分湿气包裹着身体。
避开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过多食用。在吃黄瓜、大白菜、苦瓜等寒性蔬菜时,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比如一些女生在夏天喜欢穿露脐装,这样很容易让肚脐受寒,肚脐一旦受寒,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另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一定要注意全身保暖。
适量运动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祛湿方法,特使是长期呆在空调房中的白领,通过运动流汗祛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对于健康十分有益。在夏季如果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湿热交蒸严防中暑
大暑时节保养不当容易中暑,其症状常常是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出虚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慌乱,首先避开闷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然后采用各种办法帮助身体散热,补充水分好好休息,再喝点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但对于严医院治疗。
此外,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如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要尽快看医生。
因人而异安度酷暑
1老年人要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的高发期,老年人尤须注意保护心脏。在此期间要保持精神安静平和,不生气、不发怒。夏季天热,重在养心,老年人可以多练练琴、棋、书、画等,以使心态清静、心旷神怡。要做好防暑降温,可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饮食。绿豆汤是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时常腹泻者,均可放心食用。还有荷叶、西瓜、莲子、冬瓜、薏仁等也具有很好的健脾清热解暑作用,是老年人的夏日食疗佳品。大热天老人运动运动以早晚散步为好,避免消耗过大而出现意外。中午应睡个午觉,以恢复体力。
2中青年要预防疲劳过度
三伏天出汗多,消耗大。天热又影响食欲,再加上睡觉晚,起得早,而工作量却不因天热而减少,相对的就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极易出现疲劳过度。故中青年上班族在三伏天要保证每天6~8小时的睡眠,饮食注意营养,早餐要吃好,可吃些鱼、鸡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否则身体入不敷出,影响健康。
3儿童要防脾胃病
中医认为儿童为“纯阳”之体,加上大暑季节天气闷热,小孩普遍喜欢吃冷饮,喝冰镇可乐、汽水等。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使胃肠道内温度骤降,局部血液循环减慢,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影响胃肠对营养的吸收,严重的还会出现胃痛、腹泻等脾胃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抓住时机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认为某些冬季常发或特别严重的病,在夏季虽然不发作,但是其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宿根)仍然存在,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机体阳气充沛,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便会发作,所以在夏天,尤其在三伏天抓住有利时机,乘体内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之际,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或选取穴位敷贴,使药物比较容易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直达病处,故冬病夏治往往可以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最好效果。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各种关节炎症、慢性腹泻、冻疮等。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健康度过大暑,
这个炎热的夏天也就快熬过去啦!
每月精品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