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城故事古莲花池ldquo如意亭

保定古莲池东南角红枣坡下,有一个飞檐抱角的小亭子,白底黑字的牌匾上写着三个字:“不如亭”。莲池刚建时,这个亭子取名“如意亭”。亭旁春风杨柳、莲花秋月,也真惬意。历代文人墨客、秀才举人常在小亭里聚会,吟诗品茶,对弈饮酒,切磋文章,如意亭也真名副其实哩。清乾隆年间,科考成风,各县选拔来的秀才都要到府城里集中,考上举人才能进京考进士,这一下,保定更热闹了。每逢大考之年,保定府便成了秀才们的天下,莲池也就成了他们舞文弄墨和散心场所了。有一年,清苑县来了这么两个秀才,一个姓刘,一个姓王,这二人同窗多年。刘生刻苦攻读,精通《五经》、《六艺》;王生则狗屁不通,整日架鹰遛狗。二人在保定考试期间,也常到“如意亭"上交谈,后来刘生考中,又去京城复试,王生却名落孙山,灰溜溜走了。再说王生呢,别看他孔孟之书一窍不通,可是他平日里爱看杂书,善于钻营投机、结交朋友,仗着家里有钱,后来就弃文经商,做起买卖来了。他还在保定郊区置买了几十亩水田,专门种植各类蔬菜,然后制成酱小菜。他按照人们一年四季容易得的疾病,按药方制成酱菜。夏天容易中暑,厌食,他就多加杏仁、藕片;冬天容易患感冒,他就多加姜丝和辣菜。他选料鲜嫩,制作精良,香、甜、咸,酸、辣、脆,味道齐全,风味独特,开胃可口。这样一来,销路大开,成为京津和北方一带居民喜欢吃的菜肴和馈赠亲友的礼品了,连京城中的皇亲贵戚也争着来买。从此,王生发了大财,到处置房购地,增设买卖分号,拉拢官府,结交皇亲贵戚。当时正处在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国库空虚,花钱就可以买个官职,也叫捐个官。王生花了几万两银子捐了个江南一带的四品道台,相当于现在的专员。这一下,他可抖起来了!他到南方上任不到一年,就搜刮了万贯家财,早把本捞回来啦!有一次他回家乡探亲来到保定府城,前面由官兵鸣锣开道,后面有大队人马紧跟护卫,他端坐在八抬大轿之上,好不威风!正在行进,忽然见同窗好友刘生在路旁呆呆站立,他赶紧喝住仪仗,把轿子停下来,派人将刘生召至轿前。刘生被这突然的召唤吓得心惊胆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赶忙低头跪下请罪。这时就听面前的大官说了话:“刘兄,请起!你来看,我是何人?”刘生哆哩哆嗦地抬头一看:迎面官员头上顶戴花翎,身披官服马褂;看相、听音好不耳熟,擦擦眼,仔细一看,原来是王生!两位同窗好友相见格外高兴,来到保定府城最大的饭庄天河楼上备了一桌上等酒席。边饮边说着别后情肠和两个人所处的境况。一个是有钱有势的四品道台,显得春风得意、神气十足;一个是几次进京不得中的穷书生,唉声叹气,羞愧难言。酒过数巡,刘生已有几分醉意,只好告辞回来。刘生借着酒劲,晃晃悠悠地进了莲池。书院几名同窗好友赶忙把他扶到“如意亭”内,有人取笑说:“刘兄今儿个成了醉八仙了!”他一听这话,立时勾起了满腹愁肠,愤愤地说:“这是屁话!我也成不了仙,我也上不了天,我连个芝麻官都当不上!我--”说着他用手一指亭子旁边一大片瓜果满地的菜地,接着说:“种地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可是你、我、他又怎样?咳--!”他就把今日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讲给人们听。人们一听,也都唉声叹气地勾起了满腹牢骚,有人指着“如意亭”的匾额说:“如什么意?十年寒窗不如经商去务农!”"对,当今是没钱休想当官!”“我看不如把这个亭子改成不如亭’!"“好,高见,我赞成!”“我也赞成。”大家七嘴八舌,轰动了起来。人多胆壮,立时有人把匾额取下,找了个书法好的同学将“如意亭”改成了“不如亭"。从那以后,这个亭子就叫“不如亭”了。

讲述:王爽冯秉琪记录:石林

●精彩视频!保定市重阳节文艺汇演

●有温度的敬老盛况活动隆重举行!

●暖心!保定市计生协举办重阳座谈联欢会,感人至深!

●尊老敬老

“最美孝顺好儿女”正式揭晓暨“敬老月”启动

保定老年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10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