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了解一下

端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起来,马上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中医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三伏天气温炎热,人体阳气旺盛,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可以调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等。

年三伏天起止时间

年三伏天从年7月17日开始。

年三伏天时间:共计40天

年7月17日——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

年7月27日——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年8月16日——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三伏天应该注意些什么?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热浪的袭击下,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

  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烈日当顶时不宜出门,外出应带上遮阳伞、帽,勿做剧烈的运动,中午要保证午睡。

  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等中暑先兆,应速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冷敷头部,饮用清凉饮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医院抢救。

  

中伏防湿邪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雨水增多,水气上腾,湿气极盛。湿性重浊、粘滞,易与热结,湿热交蒸,湿遏热伏,使得汗液难以蒸发、排泄。湿邪最易伤脾,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腹泻。

  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亦可用鲜藿香、佩兰各,飞滑石、焦大麦,甘草,水煎代茶饮,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末伏防秋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

  此时,除仍需加强防暑降温之外,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要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此时人体消化功能较差,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伏贴讲究辨证治疗

“伏贴”疗法是把秋冬季节易发的疾病在夏季最热的三伏天来治疗,可激发人体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阴阳平衡、强身治病之目的。

该疗法适用于寒湿侵袭、阳虚或阴阳两虚的患者,对火毒炽盛或阴虚内热的病人并不适用。

适合的疾病为秋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其中,以肺系病,也就是呼吸道疾病、消化、运动、生殖系统疾病等;不适用于疼痛性疾病、皮肤病患者以及妊娠期妇女,不可滥用、乱用。

每伏敷贴穴位有所不同

贴三伏贴最忌流水作业,因为每个患者敷贴的穴位都不同,贴之前要诊断脉象,看舌苔,问诊,包括既往病史和现病史等,之后才能敷贴穴点。

另外,同一个患者在头伏、中伏、末伏敷贴的穴位也有变化。一般在头伏主要是为了增加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促进气血、精和津液的生成,多用背俞穴治疗,可选用肺俞、心俞、肝俞和肾俞等穴位。

至二伏,就要根据患者体征再辨证,可从经络调整角度增加穴位,如膻中、关元、廉泉等,以改善任督二脉的双重关系,促进阴阳调和。

进入三伏,主要是巩固治疗,所选穴位除治疗现有疾病外,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看来三伏天敷贴也是一门大学问,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了解到有三伏天敷贴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还没有弄明白也没有关系,曙光金子中医推拿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套完整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健康调理疗程: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初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5日

中伏加强:8月6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中医理疗小课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中医理疗小课堂》将中医小知识教给大家,希望通过中医手法帮助大家关爱自己和呵护家人的健康!

《中医理疗小讲堂》带你轻松学习中医理疗掌握日常中医健康小知识

点击学习

扫描







































北京最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2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