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典黄帝内《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讲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所谓“春夏养阳”就是结合天灸疗法,
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
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说白了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
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还是十分有必要重视一下
那么“冬病夏治”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医院医学专家给您做详细解答
医院专家指出“冬病夏治”是指
一些冬季容易因感受寒冷
而导致病情发作或加重的疾病,
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
采用适当的调治和补养的方法
夏季阳气升发
皮肤腠理开泄
心火正盛,
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
最易被赶出来,
若错过这个季节,
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慢慢导致寒凝成结、毒素堆积形成疾病,
身体炎症反反复复,
哪些疾病适合“夏治”呢?
医院专家为您解答!
所有阳气不足、
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
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
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
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
慢性腹泻、感冒、
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
肾虚引起的腰痛。
冬病夏治四种常用疗法
天灸
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
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
注意事项:三伏天每伏各贴药一次,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为巩固效果,目前通常会在初伏之前、末伏之后多贴一次来加强。成人一般贴1~3小时,儿童贴0.5~1小时。
艾灸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
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
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
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
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为体质虚寒的人,
虚寒性关节痛、关节炎、月经不调、痛经、怕冷等。
注意事项:艾灸后会觉得口渴,这时不要立即喝水,不然效果会打折扣;艾灸当天不要吃牛羊肉、鸡蛋、烧鹅等食物,三伏期间尽量饮食清淡。
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
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
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适应症为感冒、发热、中暑、头痛、肠胃病、
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刮痧疗法;皮肤有感染、疮疡、破溃、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拔火罐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
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
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
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合治疗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眩晕等疾病。
注意事项:拔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不要马上洗澡。拔罐根据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拔罐拔上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
医院提醒治疗小贴士:
头伏加强 年7月7日至7月16日
头伏 年7月17日至7月26日
中伏 年7月27日至8月15日
末伏 年8月16日至8月25日
末伏加强 年8月26日至9月4日
医院提醒
更多“冬病夏治”的方法
医院专业医学专家
切记“乱投医”耽误治疗机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