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不堪的三伏天来了,伏天养生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那么,长达40天的三伏天该如何防病进补呢?
今年的三伏天是特别“加长版”:
初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共计:40天!
为何要“冬病夏治”?
入伏后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春夏开始,随阳气升发,才释放调理疾病的能量。盛夏之际,外界热浪汹涌,体内心火正盛,这时积寒最易被赶出来。
寒为阴邪,中医讲:阴病阳治。冬病夏治本质则为通过温补阳气来驱除虚寒,使经络气血通畅,虚寒体质得到纠正,从而把“冬病”根除。
冬病夏治!三伏天“以热逼寒”的好时机来了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夏天要学会“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就得出汗,就得“热养生”。因此,我们要顺着夏季阳气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喝热汤——健脾、开胃、排毒
1、三豆汤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豆子洗净,清水浸泡1个小时;.将三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烧滚后转小火慢煮1个小时,待豆子开花后,放入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放凉后连汤带豆一起食用。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
赤小豆:清热、利尿、消肿。
黑豆:补肾、益精、清热。
2、芙蓉菌菇丝瓜汤
材料:丝瓜、蟹味菇、白玉菇、鲜香菇、金针菇、胡萝卜、蛋白、麻油
做法:
1.丝瓜去皮然后节滚刀块,放入烧开的水中,加入少量油和盐,放入丝瓜块焯至五六分熟,取出浸入凉水冷却,放到碗里备用。
2.锅上火入少量油,放入蟹味菇、白玉菇、鲜香菇、煸炒出香,加水煮开,中小火焖五六分钟,再加胡萝卜丝和金针菇煮开。
3.放点炒好的蛋白,淋麻油,把煮好的汤浇在煮过的丝瓜上,拌下即可。
丝瓜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同时,也适用于口臭、骨节酸痛,尿道灼烧刺痛等症状。这款芙蓉菌菇丝瓜汤,口感顺滑,非常美味。
3、老鸭汤
材料:老鸭,红枣、薏米、竹笋若干
做法:
1.所有的材料连同老鸭一起放入砂锅内,一次加足水
2.大火煮开后,再小火煲上2~3个小时关火,加适量盐调味
鸭肉蛋白质含量比其他畜肉含量高得多,脂肪含量却低很多。鸭属水禽,由于生长在水边,肉味甘微咸,性偏凉。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生热者食用。
喝热茶——解暑、祛湿
1、五花茶
食材:金银花15克、杭白菊15克、扁豆花15克、鸡蛋花15克、木棉花15克、鲜土茯苓50克、苡米50克。
做法:把以上准备好的材料洗净,需要注意的是鲜土茯苓宜斩成细块状,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就可饮用,在饮用时可以根据人个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五花茶选用的都是清热、解暑、利湿功效的花,再加上利湿、解毒、利关节的土茯苓,健脾利水、清热、舒筋的苡米,有很好的利湿效果。
2、陈皮茯苓茶
食材:茯苓5克和陈皮2克。
做法:把准备好的茯苓、陈皮洗净,然后再放入保温杯里面,加入适量的热水,等5分钟左右就可以饮用。
功效:陈皮茯苓茶有健脾利湿,而且还可以起到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等作用。
热水泡脚——祛除暑湿
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
这个时候泡脚,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民间有谚语,“夏天泡脚,暑湿可祛”,说的就是这个理。
多运动——出汗排毒
常说的“夏练三伏”,《黄帝内经》里说夏季养生“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夏季人的气息要向外宣发,向外宣发就是今天所说的排汗,而排汗重要的方式就是运动。
中医认为,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另外,运动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特别是女性要多做运动,达到出汗排毒的目的。建议,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方式进行。
“冬病夏治”不同疾病,养生方法大不同,速来对照!
1、呼吸系统疾病:如肾阳不足,肺脾气虚的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发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咽喉炎等。
方法:
第一步刮拭背部:以背部的肺俞为重点并在其附近进行刮痧拔罐。
第二步拭手臂:刮拭手太阴肺经,重点刮拭尺泽-孔最-列缺-太渊这段肺经。
2、消化道疾病: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呕吐等。
方法:
穴位贴敷:在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穴等穴位贴敷,以起到激发正气、缓解疼痛、减少冬季发作的功效。其次推拿、针灸来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
3、亚健康状态:易疲劳、腰酸背痛、失眠、纳差等机能不足状态。
涌泉穴: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
治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次,以发烫发热为度,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最后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足三里: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
点穴法: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艾灸法:取中草药“艾”为燃料,将艾绒点燃,直接或间接温热感穿透肌肤入穴。
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
方法:掌擦命门穴,发热发烫为度,时间约15分钟。
百会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头部,在两耳廓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方法:
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下。
扣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扣击百会穴,每次下,时间约10分钟。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方法:
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每次下。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