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的气温已经进入了夏日的最巅峰。
酷暑难耐,各地的气温已经爆表。
在这个时候,处于户外的人们会极易中暑。
那中暑之后,用中医治疗好还是西医治疗好呢?
笔者仔细查阅资料,终于发现了答案!
大家请看
?中医PK西医?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暑之“阳暑”“暑厥”“暑风”的诊断标准拟定:多发于夏暑季节,症见发热面红,头晕头痛,心烦胸闷,全身疲软,懒言思睡,舌红脉数,初汗多口渴、继高热汗闭,肌肤灼热、甚至嗜睡谵语、神昏痉厥等。
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中暑临床表现“热射病”的有关标准拟定: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起病急,表现为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不同程度神志障碍。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纳入观察范围。排除标准:中暑高热合并严重并发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等)、流行性感冒、肺炎、中毒性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患者。
1.2观察病例
病例共例均为门诊与住院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中医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3-82(28.67±22.52)岁;病程0.5h-3d(18.19±16.98)h;体温(肛温或腋温加0.5℃)40.0-42.5(40.89±0.68)℃。
对照组-西医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75(26.22±21.95)岁;病程1h-2.5d(18.76±16.13)h;体温40.0-42.3(40.73±0.61)℃。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中医采用放血疗法为主
一般一次即可,未愈者次日可再次治疗;配合藿香正气口服液口服,成人每次1支,小儿酌减,每日2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放血方法:取穴委中、大椎、十宣、双少商、双商阳,以一次性注射器5.5号或6号针头放血,大椎刺血加拔罐,委中穴刺络出血(以血自然流出为宜,若络脉不明显者可多点浅刺加拔罐),十宣、少商、商阳采用速刺并轻挤使出血适量。神昏痉厥者加针刺人中、内关、合谷、涌泉、百会。
2.2对照组-西医采用西医疗法
降温治疗(采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注,配合物理降温如冷敷或酒精擦浴)、支持疗法(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注意防治感染等,连续3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注意保持处于阴凉通风、脱离高温环境,并给予清凉饮料服用。
2.3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体温变化及不良反应。
发热情况判断:发热减轻为体温下降到肛温40℃以下,但未恢复正常体温。
体温变化判断:体温下降≥0.5℃表示开始降温。使用放血治疗或物理、药物降温治疗后,第10min、20min、30min、40min、60min、80min测量1次体温,直到开始降温为止。
3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中暑的有关标准拟定。
治愈: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无反复,症状、体征消失。
好转:发热减轻,症状、体征减轻。
未愈:发热未减轻或有反复,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下图表1
3.2.2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比较凡有效病例。
治疗组-中医放血治疗后开始降温时间(16.67±5.72)min,停止治疗后,发热无反复。
对照组-西医初次降温治疗后,开始降温时间(31.22±8.57)min,但停止治疗数小时后,发热均有不同程度反复,需重复治疗。
两组开始降温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中医退热迅速,退热疗效稳定,优于对照组-西医。
3.2.3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西医15例患者在未进行降温治疗前即进行静脉输液者,均出现嗜睡状态或意识障碍加重,汗闭发热状态无改善或有所加重,其中2例患者在静脉点滴中诉难受、很累、肢体捆重感等。
治疗组-中医未发现不良反应。
通过临床对照资料显示,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疗效显著优于西医,且退热迅速,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操作简便快捷。由于降温速度决定预后,本法可作为急救的首要措施,但危重病例应严格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好啦,这些知识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学会了或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据说学习+分享是知识传播的最好途径哦!
体质资讯平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