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一灸,冬病寒症绕道走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而中伏又是热中之热,眼看中伏马上就要到来;如果你还在“空调西瓜WIFI,葛优同款沙发躺”的生活中乐此不彼……那传艾之声可要提醒你:三伏天可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期,夏天艾灸可助身体摆脱亚健康状态;如果你错过了春天养生,就千万别再错过三伏天养生了!

在三伏天艾灸比平日的艾灸效果要好很多倍,冬病“老顽疾”,夏调正当时!冬病夏调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为什么要冬病夏调

在冬天易患病的人群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调理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此时通过适当的艾灸,最易驱除体内寒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实,远远不止冬天得的病,与寒、湿、风有关的疾病、慢性病、长期甚至终生依赖药物,各类炎症、肌瘤、增生等疾病都属于“冬病”的范围。也就是说只要损耗阳气的疾病都是“冬病”的范围。

三伏天,冬病夏治怎么灸年三伏灸详细时间表

伏前解毒:5月05日—7月12日

初伏驱寒: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清养: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化瘀: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固本:8月21日—9月01日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三伏天用艾绒借灸火的温热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虚助阳、扶正祛邪的一种外调方法。

三伏灸错过了初伏通督扶阳,现在千万不可再错过中伏温调补阳,中伏第一天,是艾火攻拔风、湿、寒、热、炎、瘤、癌等最快最明显的时候,是产后修复、孕前调理的绝佳时机,三伏天艾灸符合中医的“冬病夏治”理论,伏天体内阳气得到振奋,外界暑湿之邪便不会侵犯,从而阻断发病途径,预防大于治疗;养生就是养阳,灸一柱,胜吃千年参!三伏天以热调热,以热拔寒,艾灸效果事半功倍!

三伏保健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主要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养生做准备。

中伏:除病根

中伏和头伏、末伏不一样,40天三伏养生期到了中间的部分,承上启下的转折点20天,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

末伏:躲老虎

此时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最易伤心,这个时候进补没有好处。所以养生要点是:躲。不要大量吃肉食,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觉得天气热,爱吃冷饮,又不加节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胃寒,生出了胃病,所以,这些人夏天一过,总是胃痛、消化不好,还找不到原因,其实这就是三伏天落下的病根。

但要注意,艾灸也是有讲究的,在三伏天艾灸还需注意以下6件事:

1、过饱不宜艾灸,最好饭后1—2小时后开始灸。

2、艾灸时保持心情平和,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3、艾灸时如出汗较多,则是寒湿外排的现象。

4、艾灸后毛孔舒张,在半小时不宜碰冷水,以免受凉。

5、艾灸后,最好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6、灸完后,如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以上的6件事,大家艾灸的时候可以多加留意,会讲究,艾灸的效果才会更好。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艾灸,为身体补阳气,扶正气,轻轻松松养出好身体!

“避暑”要先“修生养心”

心态平和,方能夏日安好

这个三伏,入”伏“亦是入”福“

喝一碗绿豆清心粥

灸一份三伏养生灸

听一曲夏日消暑歌

世间美妙不过如此

祝愿你

在这个炎炎夏日

静心清凉,更能体态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5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