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四季中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
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但酷暑之夏人们却往往会感到
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
那么在火热的夏季
我们该如何养生保健呢?
医院周礼萍主任中医师告诉我们,夏天的特点是“湿热”,“热”以“凉”克之,“湿”以“清”驱之。因此,“祛湿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一、养阳祛湿
夏季除了高温外,往往伴随着雷雨活动,形成低压、潮湿的气候,湿热交杂,容易困扰脾胃,人们经常会出现胸闷烦躁、四肢乏力、胃口不好等症状。周礼萍说,“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补品药品也无济于事,所以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
饮食清淡
夏天饮食要均衡搭配,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不宜过饱,通常只吃七八分饱即可,应尽量少吃辛辣、油炸食物,以保护好肠胃。可适当多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山药粥、米仁莲子羹等,或可以煮汤喝,如绿豆汤、赤豆汤、冬瓜汤等。
少食冷饮
夏天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少食冷饮,适量吃些新鲜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可吃些温补食物,如红枣、枸杞等。
多按摩涌泉穴
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顾名思义: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每天空闲时可多按摩涌泉穴。
二、避暑健身
避暑降温
夏季是高温季节,天气炎热,光照时间长,所以要避暑降温,不要在太阳下曝晒,以免引发中暑。
适当运动
夏天外界阳气最旺,适量的运动可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也不宜在阳光下运动。出汗多时要多补充水份,可适当喝些矿泉水或淡盐开水,以防止电解质平衡失调。走路也可固护阳气,每天走半小时左右。
小心受寒
夏天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侵袭,因此不要在外露宿,空调也不要打得太冷(宜在26℃以上),以免得空调病。室内要多开窗通风,尽量少开空调,使身体微微出汗。
充足睡眠
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午睡可以弥补睡眠不足。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
三、静心调补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因此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和,切忌暴怒,以防心火内生。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周礼萍主任中医师说,夏季亦可进补,但是要辩证得当。人们经常会选择在夏天泡服西洋参、铁皮枫斗来补气养阴;泡服菊花茶、金银花茶来清热解暑;这些饮品比较适宜一些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服用。对一些阳虚湿重、脾胃虚寒体质的人来说,服用后会出现苔厚、胃脘部不适、大便溏烂等症状。
夏季的“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可以进行“三伏贴”、铺灸、刮痧拔罐、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如感冒、鼻炎、哮喘、气管炎等疾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年“三伏贴”贴敷时间
头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7月31日
加强:8月01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咨询电话
-
-
错过第一伏没关系,
第二伏可别错过啦!
还没来贴的赶紧来!
推荐两款夏季药膳
清咽润喉茶:杭白菊、胖大海、甘草、金莲花、百合花等
:清热润肺,清咽利喉,消痰止咳。
:虚寒体质及月经期内者不宜饮用,孕妇忌用。
清热润燥粥
:小米、大米、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红枣、山楂、红豆等。
:此粥能养肾气,健脾胃,清热润燥,增强机体免疫和防癌,是一种适合各类人群延年益寿的佳品。
小米: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
松子:久服轻身,延年不老。
杏仁: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
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
红豆:通小肠、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肿排脓。
END医院20组稿:何金颖
编辑:何金颖
审核:夏舒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