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中医能治疗吗

导读:有些胆囊结石,虽已成块,但从“痰”、“瘀”、“浊”着眼,依旧可以治疗,赶紧学习一下吧!

中医治疗“胆石症”,疗效较好,临床报道亦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从临床疗效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思维上做一些探讨。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其长处,然单方单药并非不易之法,欲提高其疗效,临床上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01病位问题

石结于胆,但就胆石症的证候表现看,基本病位是肝胆脾胃。

胆受肝之余气,其“贮”(贮藏胆汁)与“疏”(排泄胆汁)需要肝的协调作用,而其“疏”又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

因此,施治用药的归经应以肝胆脾胃为主。

影响“疏”的常见因素是“郁”,因此,所选药物又应注意灵通疏达,勿妄用呆滞壅补。

02“排”与“调”的问题

石结于胆,排之似无疑义,但“调”更重要。

“调”,在胆石症的治疗中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者,通过“调”而消石;二者,通过“调”而杜绝石之再生。

此处所言之“调”,指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衡状态,“调”中即寓有“通”。其间,调畅气机又是重要环节。

03关于结石问题

西医学关于结石形成原因之论述,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从中医理论中认识结石对指导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结石可以说是一种继发病因,它同时是一种病理产物,其中凝聚着痰、瘀、浊。

因为,结石是“块”,从中医观点看,有“块”即有“瘀”,这从胆石症引发的疼痛表现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有“块”即有“痰”,这从体肥之人易罹患结石症中也可得到佐证。

血之“浊”是形成结石的主因,而形成的结石又是一种浊物。

因此,从治疗学角度看,痰、瘀、浊可以说是结石的本体。

还可以想见:血之“浊”可因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原因发生,而数者就是结石症产生的基本因素,结石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加重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因果之间互相影响。

04关于辨证论治问题

胆石症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曾接诊数例因忽视辨证而过用苦寒攻逐伤及脾胃的胆石症患者,结石未去,它证又起,值得注意。

有的同志提出某些胆石症患者“无证可辨”,诚然,有的患者确实无明显主诉,但并不能认为无证可辨,因为“结石”就是“证”的一个因子,针对“痰、浊、瘀”施治就是一种辨证。

如笔者受硝石矾石散启发,曾试治一例无明显主诉的胆石症患者,收到结石消失的效果。

方用芒硝、明矾各等分为末,装胶囊中,每服3克,大麦粥送服,间断服药3月余而收效。

基于以上考虑,依据胆石症的常见表现,临床常以柴胡、茵陈、赤芍、木香、枳壳、郁金、清半夏、丹参、茯苓、泽泻为基本方。

胆热或湿热内盛者,可酌加黄芩或金钱草、龙胆草;伴便秘腑实者,加大黄(但注意勿使过之);脾虚湿困明显者,加扁豆、薏苡仁。

使用时尚需注意,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用药比例。如柴胡、芍药的使用涉及肝的“体”和“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二者用量孰轻孰重。

其他,如调气的木香、枳壳、郁金;针对“痰”的郁金、清半夏、茯苓、泽泻;针对“瘀”的丹参、赤芍;针对“浊”的茯苓、泽泻等亦可据证而选用。

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刘亚娴医论医话》,刘亚娴著,学苑出版社出版,年9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这个相亲经历,和那个标题为《关于我3月的一次相亲。》几乎一模一样,可能稍微比他好一点点。

本人今年25,今年大年初3,我妈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妹子,23岁。没有媒人,是街坊也是她的嫂子直接带到我家里面来的。(她跟她嫂子关系特别好)妹子特别害羞,在我家见面全程躲在她嫂子旁边,我根本看不到她的长相,身材很廋,那种病态的廋,(后来才知道cm,35KG)。然后聊了几句,让我们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7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