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从原来的“蒸煮模式”逐渐变为“煎炸模式”)
较真要点:1、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会在很窄的范围内变化,如果外界温度较高,机体调解功能异常,就会出现中暑症状。
、中暑的发生与“热指数”(根据环境湿度和环境温度计算而来)相关,当热指数>41时,重度中暑(即热射病)的发病率开始升高,当热指数>54时,极易发生重度中暑。
3、根据研究,退休居家的中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工人农民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中暑中的男性患者人数大概是女性的~3倍。
4、预防中暑需注意:尽量避开高温作业环境;高温环境下工作尽量保证每小时饮用ml清凉液体;结伴工作,子女应及时打电话给独居老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的人注意增加户外活动;决不把儿童单独留在汽车内。
5、中暑按照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救治。
查证者:胡远东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最近打开新闻网站,要闻里都是和高温有关的新闻:《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陕西四川局地超40℃》《驾驶员5米高空塔吊仓内热晕抢救无效身亡》《非洲女留学生烈日下去食堂买饭中暑晕倒》……在夏天一年比一年热、三伏天从原来的“蒸煮模式”逐渐变为“煎炸模式”的情况下,怎么样在高温天气保护自己和家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为什么会中暑?
人类作为一种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体温维持在一个很窄的变化范围内,特别是体核(心、肺、脑和腹部器官)温度始终在37.5℃左右,在外界温度较高时,机体通过增加出汗等方式带走多余的热量维持体核温度不变。如果外界持续高温、超过了机体调节能力极限、体核温度过高时,身体的各种细胞活动都会出现异常,在宏观层面就表现为中暑症状。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与三个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高湿度、无风环境,其中后两者都是导致汗液无法迅速挥发、带走热量的重要原因。科学家将温度与湿度综合,提出了“热指数”的概念,并且指出:当热指数>41时,重度中暑(即热射病)的发病率开始升高,当热指数>54时,极易发生重度中暑。
图1.热指数表,横轴为环境湿度,纵轴为环境温度
根据我国上海、合肥等地区疾病预防工作者的研究,我国中暑的高发人群是居家退休中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工人农民,男性患者的人数大概是女性的~3倍。中老年人多在住所发生中暑,其原因可能是住房结构较旧通风不良,老年人出于经济等原因更少安装风扇、空调,以及独居老人发生不适往往发现较晚,难以得到及时救治等等。
如何预防中暑?
1.预防中暑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避开容易导致中暑的环境,非必须情况下应该在提到的热指数过高的天气停止户外作业,我国《劳动法》也规定“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这其中自然包括了在高温天气应当配备风扇、空调。如果必须在高温时工作,应当尽可能短时间地处于高温环境并尽量频繁到阴凉区休息。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每小时应饮用ml(相当于普通矿泉水瓶1瓶)以上的清凉液体,但不能饮用含高度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因为这会促进体液丢失。最佳的饮用液体是口服补液盐,可以同时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但要按说明书规定的比例进行冲泡。
3.尽量以两人以上的结伴形式工作、活动,出现不适及时告知身边的伙伴并要求休息,不要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而不敢告诉别人。对于独居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应该至少早晚两次电话确认其安全。
4.长时间在空调房中生活工作的朋友,也应该在早晨和傍晚气温相对较低时到户外活动一段时间,以维持身体对不同环境温度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5.决不能把儿童单独留在交通工具上!即使是车窗开有缝隙也不行!在太阳照射下。车内温度在泊车后10min内可上升近7℃。此时留在车里的任何人都有严重中暑甚至死亡的风险。孩子可能在车上熟睡没有意识到停车,有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忘记自己是载着孩子外出的,因此家长应该在每次停车后查看每个座位再锁车离开。
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中暑可以按照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的特点是表现轻、恢复快,患者一般仅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是指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的体温升高超过38℃,并伴有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脱水休克表现,处理除了先兆中暑的基本措施以外,还应解开患者衣物、使其平躺,从而增加机体散热和大脑、心脏的血液供应。
重症中暑时,患者可出现眩晕、晕厥等神经系统症状和肌肉抽搐(热痉挛),此时现场急救除上面提到的措施,还可用10~15℃的温水擦浴、冰块冰袋放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保护大脑、使身体快速降温,并联系专业人员救治。
参考文献:
[1]宋青.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解放军医学杂志,,(1).
[]宋青.热射病患者后送专家共识(草案)[J].解放军医学杂志,,(1).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高温中暑预防与紧急处理指南(版)[J].中国乡村医生,(11)
[4]肖长春,李玉荣.合肥市年高温中暑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6).
[5]许明佳,程薇.—年上海市金山区高温中暑流行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19).
版权声明:本文是腾讯较真平台稿件,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较真出品转载请后台留言。还有别的问题求较真?请在后台留言#我爱问较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