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何以强大

文章转载自“星球研究所”

在江南水乡的氤氲烟雨中,一座座繁华都市接连坐落,令人艳羡。

过去,它们是一处处“温柔富贵乡”,如今,它们则是占据全国GDP近20%的超级城市群。

我国东部夜间卫星图,中间大面积连续的明亮区域为长三角地区

图片来源

NASA

这里经济极为发达,坐拥数个特大城市,堪称“高手如云”。

在重重高手之中,颇显低调的无锡,竟以高达16.58万元的人均GDP脱颖而出。

长三角部分城市年人均GDP示意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而无锡的实力,远不止于此。

它是中国第二个集成电路产业超千亿级产值的城市,物联网产业营收约占全国的1/4。

从无锡市区远望太湖;物联网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摄影师

吴亦丹

见证中国万米深潜记录的“奋斗者”号诞生于此,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也在这里繁忙运行。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同样在无锡研制而成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摄影师

应威

回首过往,工商业发展迅猛的无锡曾比肩上海,享誉一时。

古运河两岸见证了无锡的往日繁华

摄影师

尹士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吴文化也在此发源,至今吴韵犹存,熠熠生辉。

无锡荡口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摄影师

李玉

无锡,到底有多强?它的实力又从何而来?

答案,还要从三个时代讲起。

-创业1.0-

开拓时代

远古时期,无锡所在的太湖流域,还是一片荒野沼泽。其东、南、北三面临江滨海,西部则为天目山等山麓丘陵。

天目山上云雾缭绕

摄影师

潘劲草

从海上跋涉而至的水汽,带来丰沛的降水。俯瞰整个太湖流域,大江大河肆意奔腾,沼泽湖泊密如星斗。

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种植水稻,于玉器、陶器上雕琢刻画,形成了著名的“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示意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至于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风起云涌,太湖流域的发展却未有太大突破,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此处才开启了璀璨的篇章。

无锡这片土地,正是这一篇章的起点。

无锡太湖鼋(yuán)头渚景色

摄影师

朱金华

彼时,黄河流域的“周部落”受商王赐地,周人建国。周太王欲立三子季历为王,却有违礼制。

而长子泰伯年逾四十且膝下无子,早已深谙父意,遂决定放弃王位,离开周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片段节选;文中的“太伯”即“泰伯”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泰伯与二弟仲雍告别族人,一路南奔,直到太湖流域的梅里,才停下了脚步。

这里气候湿润、水源充足,于是两人在此定居,传播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第一代开拓者。

古梅里即今无锡梅村

摄影师

应威

历经数年,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碰撞融合,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吴国。

相较中原各国,此时的吴国仅是一个偏远小国。在吴国近年的历史中,每一代君主的使命便是“强国”。

用于纪念泰伯的泰伯庙守望千年;下图是无锡泰伯庙附近的泰伯塑像

摄影师

应威

而对于河湖遍地的吴国来说,“强国”的关键之一,便是治水。

为了防洪防涝、灌溉农田,第一代吴王泰伯便带领吴人开凿了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条人工河流——泰伯渎。

泰伯渎又名伯渎河,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摄影师

梁俊杰

河道既有农田灌溉之便利,又是连接四方之要道。历经一代代吴人的辛勤开拓,一条长达千米的“吴古故水道”就此形成。

第二十四代吴王阖(hé)闾(lǘ)挥师征楚,吴国水军经此西进,被视为“以卵击石”的战役以吴胜而告终。

吴王阖闾伐楚示意;自此战役后吴都迁至姑苏(今苏州)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此后,更多的河流被疏浚,更长的河道被开凿。

公元前年,汉高祖在梅里附近始建无锡县,城池拔地而起。

无锡城在今梁溪区,因城池形似龟背又名“龟背城”,城中河网密布;相传无锡之名或源于“吴墟”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摄影师

应威

余年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始成,流经无锡城的古运河,便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擅于造船的无锡人,沿运河可通京杭,溯长江可上巴蜀,畅行五湖四海。

京杭大运河交通示意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至此,无锡迎来了大运河时代。

凭借如此优势,无锡渐趋成为“南粮北运”的枢纽之一。

至今无锡境内仍有数千条大小河流

摄影师

尹士

到了明清时期,运河两岸已是码头遍地,“米市”规模日益扩大。

而苏北等地的部分棉花,也由购米船队运至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逐渐兴盛,城中“布市”绵延百米。

荡口古镇在过去有“江南粮赋第一乡”的美誉

摄影师

赵永清

随着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钱庄、货栈纷纷于此坐落。

无锡成为名噪一时的“米码头”、“布码头”、“钱码头”,堪称“商贾云集”。

南长街依无锡古运河而建,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称

摄影师

梁俊杰

江河上飞驰的货船,不仅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催生了文化的繁荣。

东吴时期,无锡便有佛教传入。始建于梁的南禅寺塔,共八角七层,檐角悬铃,蔚为壮观。

南禅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摄影师

尹荣明杨柯峥

坐落惠山的惠山寺,门前则常有商客聚集。

人们斥资置地,共计80余个姓氏的百余座祠堂在此修建,规模极为庞大。

惠山古镇与惠山阁同框

摄影师

尹士张康年

除此之外,书院、学社、私塾、蒙馆等大小学院也纷纷建立,明清两代共建有余所。

无锡东林书院始建于宋,享誉盛名

摄影师

尹士杨柯峥徐海洁

沐浴在书香中的无锡人,历史上共走出了5名状元以及余名进士,可谓人才济济。

无锡古代部分名人示意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然而自有建置以来的0余年,无锡始终为县,或隶属常州,或隶属苏州,发展水平与苏州等大城无法相提并论。

直至近代,这座城市才获得了崛起的契机。它所积蓄的千年之力,即将厚积而薄发。

-创业2.0-

崛起时代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各国纷纷来华建立租界。旧时代衰落,新时代登场。

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成为连接外界的窗口。

俯瞰长三角城市群

摄影师

袁博

夹杂着血与火的西风从海上吹来,现代工商业的萌芽迅速在江南水乡破土而出。

而紧邻上海的无锡,不只看到了乌篷船的飘摇与江南的动荡,也看到了工商业时代正拉开帷幕。

于是,一批又一批无锡人络绎不绝地走出小城,前往上海学做“生意”。

无锡近代部分企业家示意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年,16岁的周舜卿赴上海谋生,一边做学徒一边研读英语,后入职“上海大明洋行”,数年后实力大涨。

年,17岁的祝大椿经人介绍,于“上海大成五金号”打工,精通钢铁五金等购销业务,资产日益积聚。

年,自18岁便来到上海的荣瑞馨,已担任英商鸿源纱厂经理,后自己开设商号。

无锡荣巷已有将近年的历史

摄影师

高翔

而同为荣氏兄弟的荣宗敬与荣德生,做上海学徒时也不过十三四岁,历经数年打拼,掌握了粮棉产销之道。

现代的工商业经济,让无锡人大开眼界,而上海人的开放与机敏,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

从无锡滨湖区遥望远方

摄影师

王一骏

此时,“实业救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那些曾叱咤上海的无锡人选择重返故土,开创新业。

人才与资本在此碰撞,数百家工厂出现在无锡大地上。

近现代无锡工厂数量变化示意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年,杨氏兄弟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业勤纱厂,矗立于无锡运河边上的第一根烟囱,开启了这片土地的崛起之路。

年,荣氏兄弟兴办保兴面粉厂,随后诸多工厂相继建立。

保兴面粉厂后改名为茂新面粉厂,下图中的工厂均为荣氏企业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

无锡市图书馆

两年后,周舜卿则开办了无锡第一家缫丝厂——裕昌丝厂。

短短30年间,以荣氏、周氏、杨氏等家族为代表的工业集团迅速壮大,富甲一方。

雪后无锡城,颇显沧桑

摄影师

钱萍

至20世纪30年代时,无锡工业总产值高居全国第三。

这座昔日小城,竟成功跻身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之一,与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同台竞技。

无锡也是当时中国“六大工商业城市”中,唯一一座非通商口岸且没有外资参与的县级城市;下图是经过无锡的货船

摄影师

尹士

那时,无锡的运河两岸布满工商企业,曾经的繁华码头又爆发出惊人活力。

与此同时,积累了财富的无锡人在此造园、修桥、筑路、办学,渐渐改变着故乡的样貌。

年,无锡实业家王禹卿在蠡(lǐ)湖建造蠡园

摄影师

应威杨虎

其中号称中国面粉业与棉纱业巨头的荣氏家族,还创办了江南大学,为今无锡江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俯瞰江南大学

摄影师

梁俊杰王慧

而由这座城市孕育的近现代名人则才俊辈出,闪耀至今。

无锡近现代部分名人示意

制图

陈随/星球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县终于靠实力升格为市。

然而这座城市的奋斗之路,远未停止。

-创业3.0-

飞跃时代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当家做主,生产积极性高涨。

而继承了创业传统的无锡,乡村里更是涌动着一股新的力量。

无锡的大片农田生机盎然

摄影师

洪杰威

年,无锡东亭镇将具有手艺特长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办了一批“社队企业”,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东亭春雷造船厂。

由于此地河网密布,人们生产生活几乎均要用船,所以船只的修理与养护,成为这里的特色行当,历史颇为悠久。

于年从上海迁至无锡的中国船舶所,现已是世界著名的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研发基地

摄影师

应威

悠久的传承造就了过硬的技术,外加农村费用相对低廉,于是城区的不少船只也来此修理建造,船厂经营愈渐兴旺,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随之,一大批小型农机具厂、化肥厂、农药厂、水泥厂也陆续兴建,形成了无锡乡村发展的第一波高潮。

无锡的古运河上十分繁忙;下图摄于上世纪70年代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80年代,满怀憧憬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

日益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市场的庞大潜力,在社队企业的支持下,无锡人轰轰烈烈地开启了创办乡镇企业的新篇章。

天朗气清的无锡城

摄影师

张程皓

曾于乡村田野间忙碌的农民,开始奔赴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带回大大小小的项目和订单。

一批批工业产品如潮水般涌进城市,变成丰厚的资金,人们建起更多更大的厂房。

无锡南泉工业园中的工人

摄影师

李玉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很快成为与无锡城市工业平分秋色的力量。与此同时,无锡的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变革。

年,地级无锡市成立,江阴与宜兴两县同时划入,新的活力于此迸发。

无锡行政区划示意;江阴与宜兴后改设为县级市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年,无锡郊区黄巷乡,成为江苏首个“亿元乡”。

年,无锡惠山西塘村,成为江苏首个“亿元村”,而与之齐名的华西村,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远望华西村的地标建筑龙希国际大酒店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全国最大的乡镇工业集群由此形成,其领域涵盖机械、电子等7大行业,产品足有余种,无锡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

而这些乡镇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后,则成为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等大企业集团。

无锡城市中心的繁华景象

摄影师

陆佳敏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成为沿海地区具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工业城市,工业门类渐趋齐全。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无锡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智能化在此得到大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纷纷设立。

俯瞰无锡夜色,灯火通明

摄影师

邓国晖

在国家与地方的大力支持下,4年,总投资2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无锡,使无锡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地之一。

年,无锡高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高端产业占据引进项目的主导地位,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领跑全国。

请横屏观看,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无锡国家软件园

摄影师

陆佳敏

至此,无锡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以及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诸多省会城市。

走进今天的无锡,蠡湖大桥、金匮(guì)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现代化桥梁横跨江上。

无锡蠡湖大桥

摄影师

应威陆佳敏陆佳敏

京沪、沪宁、沪宜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无锡交通区位示意

制图

陈志浩陈随/星球研究所

地铁、高铁、空港,四通八达。

从无锡坐高铁去上海和南京均在1小时以内;下图是无锡东站

摄影师

殷瑱达李玉应威

而在繁华之外,这里依旧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秀美安逸,处处回响着温柔动听的“吴侬软语”。

阴雨连绵的惠山古镇

摄影师

杨柯峥

岁月悠久的古镇之中,青砖白墙无声屹立,小河流淌尽显生机。

荡口古镇

摄影师

陈跃红

历经沧桑的旧城之上,道路拓展、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

无锡市政府与金匮公园同框;锡惠公园

摄影师

陆佳敏陆佳敏

而酱排骨、小笼包、梅花糕、肉酿面筋、开洋馄饨等以“甜咸”著称的锡帮菜,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无锡美食

图片全部来自摄影师

刘夏君

星罗棋布的湖泊园林、佛寺古建,则刷屏网络,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

无锡鼋头渚樱花;拥有目前世界最高青铜佛像的无锡灵山景区

摄影师

张子玉应威

历经时代变迁,无锡城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从泰伯奔吴到驰骋江河,从实业救国到乡民致富,这里见证了王权霸业,也见证了凡人伟业。

无锡城市人流

摄影师

陆佳敏

但千年来未变的是,每一代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永远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注脚。

他们不信命,所以要“改天换地”。他们不认命,所以敢于在狂涛巨浪中,毅然前行。

无锡城市全景,这便是无锡人千年来打造的广阔天地

摄影师

郭淳亮

-本文创作团队-撰稿

莉莉编辑

热热图片

御寒封面摄影师

王一骏地图

陈志浩设计

陈随审校

李张子薇、热热、巩向杰[1]王国中等.无锡工商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无锡》课题组.无锡[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3]宗菊如.无锡乡镇企业简史[M].北京:方志出版社,.[4]蔡雷.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我国地方城市产业演化机制研究-以无锡为例[D].南京大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f/9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