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由于气候和饮食的变化,加上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很多孩子不能去学校上课。每天在家和饲养员家长们斗智斗勇,不仅比拼智力,更比拼体力。这种新情况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挑战。
由于孩子自春节开始就在家上课,在家吃饭,在家运动和健身。虽然说,这次肺炎给了家长和孩子充分的亲子相处时间,但是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烦恼。比如说,随着夏季的来临,很多孩子出现了胃口不佳、口气酸臭、厌食、胸闷不适等症状,有些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大便稀薄、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还没完,有的孩子还会表现出浑身没劲、睡不好觉或容易吵闹、做事没兴趣等。中医称为“疰夏”,西医称为“暑热症”。
01疰夏是中暑吗?
“疰夏”是中医特有的病名,俗称“苦夏”,指的是因素体虚弱、复又感受暑热之气,从而引起以倦怠乏力、身热心烦、汗多纳呆(纳呆:即食欲不振、食不知味),或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
“疰夏”有明显的季节性,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每当夏季来临或气候炎热之时就开始发病。芒种、夏至、小暑为发病高峰期,立秋后病势可渐渐减退。疰夏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小孩,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生疰夏,因为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所以要特别当心。同时,女性发病率也远远高于男性。
“中暑”是指在长夏季节,感受暑热之邪,骤然发生以高热(体温39摄氏度)、汗出、烦渴、乏力甚至神昏、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热病。《医学心悟》说:“中暑者,感之重者也。”中暑发病急骤,病前常有在高温环境中劳作或在炎炎烈日下长途行走等诱因,男女老幼都可发病。
刚出现疰夏的孩子,体质尚实,可服用一些常见的中药,比如神器藿香正气水等;体质较弱、精神不济、嗜睡等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孩子,可以喝清暑益气汤。
历史上有3个方剂命名为“清暑益气汤”,一则出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二是出自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另外,清代恬素氏的《集验良方》中也记载有一名为“清暑益气汤”的方剂。虽然均为清暑益气汤,他们的药物组成、功用和主治都不尽相同。具体应该用李氏清暑益气汤还是王氏清暑益气汤,就需要请中医师辨证之后选用。
预防疰夏,饮食要以“清补”为宜,注意健脾养胃,醒脾化湿,选择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番茄、葡萄、柠檬等;苦瓜、丝瓜、百合、芹菜、莲子等都有清热排毒、防暑敛汗、生津止渴的作用。此外,应该多饮水,多喝汤,少吃油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