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养生课堂冬病夏治正当时,增

“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日子,肌肤腠理都已完全开泄,帖敷的药物也最容易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脏腑,能最大程度的激发阳气,祛风散寒。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都说“一年中,最冷三九天,最热三伏天”,极冷极热的天气,都易让身体感到不舒服,甚至生病。而今年的“三伏天”更是长达40天:初伏:7月16日-7月25日中伏(最热):7月26日-8月14日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伏天”叫法来源:

“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因而得名“伏天”。

“冬病夏治”又有哪些说法来源?

中医说法,进入三伏天,人体阳气相对旺盛,就像火上浇油一样,此时人体寒气力量相对较弱,因此三伏天也是扶阳气、驱寒气的最佳时间。

01

为什么说三伏天容易生病?

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三伏天本身就很炎热(自然气候等原因),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天热无食欲等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02

三伏天,如何调理如何养护才好?

入伏后有一个问题,我们常会搞混,都误以为三伏天要防中暑,其实正好相反,三伏天,我们更要防寒祛湿!伏天开始,人的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寒气极容易趁机入侵。而我们在夏季大都喜欢吃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等等,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气“盯上”,而导致身体受挫、生病。

体内湿气是怎么来的:

我们身体内的湿气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来自于外界潮湿的气候、生活环境。

另一个来自人体脾虚产生内湿。由于脾胃虚弱,对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够很好消化吸收,导致堆积在体内生成湿气。

中医说,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凉气”,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更为重要。

03

三伏天防寒祛湿,就看这4招

第一,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直吹头颈部。自然风、自然流汗,对身体健康更有益哦~有时候心静一静,也利于解暑防寒。第二,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身体最薄弱的部位,很容易受到冷气的入侵。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冷气寒气。第三,饮食注意少冰少凉要少吃冷饮,无论小孩还是大人。过度吃冷饮、冰镇食物,容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第四,多喝温白开三伏天喝温白开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及时补充流失掉的水分,补充电解质,还能帮助身体出出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功能,起到透里疏通、清热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一种养生方法,虽然可行但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并不是短短一个三伏就能达到的。此外,平时注意运动锻炼、泡泡热水脚等也能帮助身体出汗,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冷。

04

防寒祛湿,饮食有哪些讲究?

三伏天气候炎热,可选用一些消暑粥来滋补身体,补气清暑、调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荷叶绿豆粥、茯苓煮茶或煲汤等,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较适宜。在煮粥时,在粥里加几片山药等,祛湿效果会更好。多吃具有清热降火作用的新鲜蔬果,如丝瓜、苦瓜、西红柿等,少吃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因为甜腻、生冷的食物都易化湿、增湿。夏季注意补水,不能等到感觉口渴之后才喝水,家里常备温白开是养生之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6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