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饮食起居这样做更健康

今天11时30分,迎来“大暑”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季节的到来。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北宋

周邦彦《鹤冲天》

大暑相当于一天中的下午两点钟。热还不是主要的,重点是:虚一点的人,正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第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飞出芳草,开始报秋信了。进山去觅流尘吧,空山飞流萤,绕竹光复流,多美。

第二候“土润溽暑”,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第三候“大雨时行”,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就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至,万物荣华”,大暑天虽热,却是万物生长最繁盛的时节。我们也要顺应天时,好好生长,坦然接受太阳的热力。

从今日大暑到立秋的16天,是乙未年养阳、“夏长”最后的重要时段。一立秋,天虽然还是热的,但那股气已经开始收敛了。今年主收敛的金气原本就不足,若秋收之后无阳可收,冬天将落下寒症。

有钱难买六月泻,泄出旧病和寒邪

农历六月正是此时。大暑,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此处的泻,是疏泄、疏通的意思,是指出汗。这句话说的是三伏天要适当出出汗,不要总躲在空调冷气中,错失了人体一年当中排毒的最佳时机。

这16天是今年最后的出汗泄旧病的时间,适宜出出动汗。桑拿房出的汗不叫动汗,动汗是你运动起来出的汗,比如做家务、运动、跑步出的汗。“汗泄”是一种排病的方法,尤其是夏天,暑湿积聚,出汗可以泄出体内的暑湿、热气、寒气。

夏天注意不要着凉,一旦着凉,要注意把汗出透,泄掉病邪。暑天要喝热茶也是这个道理,帮助泄出热邪寒邪。

大方出出汗吧,否则一旦热邪壅阻不得泄,一过立秋,万物收敛,病气也开始藏匿,再除就要等来年夏天了。

大暑,感觉气虚就要马上补

大暑是最后“夏日长养”的时间,长养是最需要气血的,虚则不长,无长无收,无收无藏,冬必遭殃。

感觉特别虚,或大病初愈的人,可以尝试这段时间在晚上9点睡觉,晚上9-11点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这时睡眠对人体的虚会有立竿见影的补养。

大暑时节,这样养生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阳虚症,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药粥滋补身体

  

  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头晕。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

食家禽肉气血双补

  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家禽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其蛋白质也属于优质蛋白;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解毒的功效,可气血双补,还有安神的作用,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神经衰弱者进补。

吃姜暖胃增食欲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虽热,但阳气在表,阴气在里,内脏反而是冷的,容易腹泻,所以要吃暖胃的姜。姜具有增进食欲、祛风散寒、解毒杀菌的功效。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清晨之时,人的胃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升腾。

大暑:荷莲五行汤

今年的五运六气,岁金不及,木火太过,暑气流行,肺金受邪。金弱不生水,肾水亦不足。宜健脾土,补金水,平肝火,清心火,解暑湿。所以,这个大暑时喝的汤,必须是五行俱足的。

▼这个汤的主料是夏的代表——荷莲一家子:荷叶、莲子、莲藕。

为震卦,色青气香,能助胃中清阳上行。为解暑湿,升清阳,平肝风之良方,大暑最宜。古有清震汤治雷头风。可解龙雷之火热,原理同此。

《遵生八笺》里说它:“味甘平无毒,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老。”《丹药性论》云:“藕汁亦单用,味甘,能消淤血不散。”

生榨藕汁,竟然是消淤血的哦。新藕正嫩,这熟吃养血,生吃消淤的好东西,又可以常入菜谱了。

《丹药性论》对莲子的认识也很特别,说:“莲子性寒,主五脏不足,伤中气绝,利益十二经脉血气。生食微动气,蒸食之良。”莲子利十二经脉血气的说法,我第一次在古书中看到,以前对它的认识就是补益心气,健脾固肾,没想到还是肤浅了。

入心肺脾经,补岁金之不足,亦补气健脾胃,生津液,养心气,和麦冬一样,有生脉之功。

大补肾阳,健脑,扶阳。降少阳胆气于肾中温阳,亦有化肾石,胆石之功。

跟生姜比,干姜重在温中理气,亦化暑湿。没有干姜也可用生姜。

健脾土养心血。养生气。

带心莲子15克、鲜荷叶两个手掌大一片(没有也可不用)、莲藕一节;茯苓或薏米15克;太子参、麦冬各十克;核桃仁50克;龙眼肉20克;干姜五片。

猪扇骨克。

1、鲜荷叶刷洗干净,过开水淖一下去除涩味,捞出;猪骨洗净淖水捞出;莲藕去皮切段;

2、把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约1小时左右。

喜欢素食的朋友,也可以不加猪骨,直接用这些材料煲一锅微香甜的汤;若加猪骨,最好选猪扇骨,就是肩胛那块的三角骨,这个骨头不油腻,煲出的汤会比较鲜甜。

暑热之气很容易让人出现一方面心浮气躁、头面发痘、口舌生疮等类似上火的症状,一方面又感觉腰腿虚寒,精力不济。这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心阳的火气浮在上焦,变成火气在头面部发出来,不能温煦它原本应该温煦的肾、子宫。

心肾相交就是让心阳的火气下降到肾,让肾的水气上升到心,这样,水和火各得其所,就叫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这个汤方,助力心肾相交,以纯食物、药食同源的药材为主,配方平和,适应大部分体质,是把大暑时会遇到的问题,从五行方面就解决了。

大暑适宜“慢”运动

  由于大暑前后,温度相对较高,加之南方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不舒服,即使大汗淋漓也解不了困热,反而更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在闷热天气下的过度劳动,尽量少出门、少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散步等强度适中的运动。

“情绪中暑”不可忽视

  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出现“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情绪障碍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因此,应保持乐观情绪,戒躁戒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冷处理;规律睡眠,戒烟戒酒。

大暑养生起居

此节气中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中暑人数明显增多。天气太热,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多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外出活动要避开高气温段。

防止中暑

当相对湿度大于85%气温30一3l℃,或相对湿度50%气温38℃,或湿度小气温40℃时人体的体温调节机便会发生困难,发生中暑。一类因高温高湿使汗液不易蒸发,另一类高温低湿造成汗液渗出过多使人体水分得不到补充。预防中暑最重要的就是改善小气候环境,通过凉棚、水幕隔热,通过自然和机械通风环境降温,对于高温作业者应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防暑降温的饮料和药品也必备的。

 

  发现中署者要注意的对于老年人、体弱者和有心血管病的中暑患者水温不可过低。应立刻进行急救,首先要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然后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也可将患者躯体呈45度浸18℃左右的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然后四人同用毛巾擦浸水中的患者身体四周,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迅速清醒。

预防阴暑伤人

由于酷暑难当,人们常常喜欢晚上到庭院或溪流河边纳凉、休息,或当劳动、运动出汗后立刻用凉水洗澡,有的则大量喝冷饮,更有甚者干脆室外铺上凉席睡觉,一觉醒来后却出现恶寒头痛或伴沉重感、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或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等,这些都是患了伤暑症,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阴暑。

  人们夏季对中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正如《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于阴暑祖国医学这样论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意思指夏天酷暑之人们往往贪凉露宿,太过或久卧空调房间,或饮用生冷、瓜果甜腻之品无度而患此病症。

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缠绵,治疗不对路患者也极为苦恼。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人,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预防阴暑的发病切不过于贪凉、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还要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

本文根据“72物侯元气生活”和“中医养生”改编

赞赏

长按







































引发白癜风原因有哪些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skangd.com/zszl/13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