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昌黎入伏啦5妙招防中暑随时补水

昨日我大昌黎进入“三伏天”,今年“三伏天”共计40天。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今年的“三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

“夏三伏,晒冒油。”天津中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说,三伏天,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她建议,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可多喝清凉饮料、淡盐水、绿豆汤等,同时采取防晒措施。

在饮食调理上,她建议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黄瓜、苦瓜、萝卜叶等。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功能。

她说,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

三伏天后开启“烧烤”模式防中暑5妙招

三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日子,通常人们在这个时段最容易心烦意外,食欲不振,而且还容易中暑。

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前两者症状较轻,出现体温升高、面色潮红、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只要迅速离开高温环境,适当休息并补充水和盐分,症状很快就能得到缓解。重症中暑,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

三伏天防止中暑有妙招

一、是躲避烈日。10时到16时避免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孩子、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时段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二、是遮光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

三、是补充水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少喝甜饮料,多喝白开水。

四、是加强营养。平时可多喝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五、是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人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中暑。(家庭医生在线)

一份寒气一份毒

“寒气”,指的是人体受寒时所产生的东西。中医认为:寒气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是万病之源。

一份寒气一份毒,身体里寒气重的人一般有这样一些表现:怕冷,四肢、关节等部位常冰凉甚至肿胀;腹部、腰部、颈部冷痛酸胀;受凉或用过冷食后易腹泻;爱上火,口舌生疮、目赤、咽喉肿痛;倦怠无力,精神不振、眩晕等等。

寒气给人体带来的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许多疾病。寒气会引起气血凝滞,导致肩背痛、胃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发生;寒气还能造成人体水液运行障碍,使人咳嗽痰多、腹泻、水肿、风湿;寒气和湿邪结合能形成寒湿,关节又肿又痛,患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的人对此体会最深;寒气和湿热结合,使人虚火上升。中医认为阴阳互相依存,一处寒则一处热,寒气容易束缚体表产生郁热。如果你经常上火而又觉得身体内有寒气的话,那可能是虚火。此时别急于吃降火的食物或药物,要调理好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否则可能身体会越来越虚,火气越来越大。

夏天寒气从哪里来

提起寒气,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冬天的冰雪与刺骨寒风。寒乃冬季之主气,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三伏天里,哪里来的寒气?

空调过凉

随着盛夏的到来,被“冻着”的人也越来越多。

夏天,衣着单薄的人们从闷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间,扑面而来的一阵阵冷气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导致身体受损、受冷;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的人,尤其是爱穿短裤、短裙的女性,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颈椎、腰椎常感酸痛发硬,这就是寒气入侵的表现;屋里太“冷”,还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这就是现代人在夏天最容易得的“空调病”。

而且,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干燥的空气会使眼睛、嘴唇、鼻黏膜、气管黏膜变干,病毒、细菌乘虚而入。有调查显示,空调房间密闭5至6小时后,室内氧气下降13.2%,大肠杆菌升高1.2%,红霉色菌升高1.11%,白喉菌升高0.5%。

提醒:别直吹空调,从外面回来时最好先用毛巾擦干汗水,以防冷气顺着汗毛孔侵入。室内外温差在7摄氏度左右比较好,人体较好适应,空调别开太凉。

冰箱惹祸

有统计资料表明,夏季胃肠炎患者近三成是“冰箱病”。

不少人习惯于把冰箱视作食品“保险箱”,在冰箱中储存大量食物,又不定期清洁冰箱。殊不知,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久,各类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就会在湿冷的环境中滋生,细菌入侵胃肠就会引发“冰箱性肠胃炎”

冰镇水果或饮料虽然冰凉爽口,但进入胃肠道后很可能导致血管骤然收缩、胃肠道痉挛,引发腹痛、腹泻,有的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晕眩等现象,甚至导致胃出血、胃穿孔。

提醒:夏季应尽量购买适量的食物,即买即食,洗过的水果在从冰箱中取出后要再次清洗,剩饭剩菜也要加热处理。

过食冷饮诱发原有胃肠道病症加重,患者可能需要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类的药物,许多中药如以百合、茯苓、玄参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等都具有黏膜保护作用,和胃降逆、健脾消胀、通络定痛,不仅可改善胃部不适症状,还可有效改善慢性炎症以及上腹痛、胀满、堵闷以及烧心、嗳气、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

贪凉受风

人的头部、腹部、脚底,是寒气入侵的最佳通道。

头部是寒气最喜欢的一个人体部位。头部为诸阳之汇,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在让人大汗淋漓的三伏天,阳气会随汗而外泄,寒气可能乘虚而入。这时,最忌受凉着风。

腹部尤其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一个通道。晚上睡觉不小心踢了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

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光脚在空调屋行走、鞋袜潮湿后不立即更换、睡觉时冷气正对着脚底吹,都会招致寒气入侵。

提醒:很多人从闷热的户外回家或酣畅淋漓地运动后,习惯先吹空调消消汗,再喝上一杯冷饮解渴。殊不知,寒气就在这时侵入。身上有汗,应先擦干再吹空调或洗澡。晚上洗完头也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以防寒气入侵。

淋雨受潮

淋雨是寒气侵入人体的常见方式。七月、八月是北京下雨最多的时期,雷阵雨说来就来,有时甚至会遇到大雨、暴雨。不小心淋到雨,寒邪就更容易侵入。轻者感冒、头痛、头昏,重者会形成顽固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

三伏天离不开一个潮字。屋外如蒸笼,屋内的衣服、地板、墙壁摸着也是潮乎乎的。中医讲的六淫外邪,就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寒邪和湿邪是两种不同的邪气,有区别,也有相似点。因为寒邪和湿邪都属于阴邪,侵入人体可致病,但症状各异。寒气大可使人体冰凉、麻木、僵直、疼痛等,湿气大会造成沉麻、沉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沉”的症状。

提醒:在多雨的季节,一定要注意携带雨具。开空调时最好用上除湿功能,保持室内空气达到适宜的湿度。

多喝热水

能否逼出寒气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条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法:在三伏天坚持喝热水,不吃寒凉食物和冰镇饮品,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夏天,很多人确实不太适合喝冰镇饮料。比如,肠胃不好的人贪食冷饮,会让胃内的温度急剧下降,容易造成胃胀、消化不良,甚至绞痛、腹泻。喝热水是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但靠喝热水排出体内积聚多年的寒气有些夸张。人体的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每蒸发1克汗液可以带走0.58卡的热量。当人喝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使得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强,从而有效地将人体深部热量散发出去。夏季多喝热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汗,将体内的热量排出,以热解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发汗解表、疏通清热。但是这只是一种养生方法,并不是说短短一个三伏天就可以排除体内寒气。

想要除寒气,应该多吃些温热的食品。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红糖姜茶温热暖胃,夏天可以“热食凉服”,放凉了再喝,到胃里也是热性食品。吃寒性食物时可搭配些温热性食物,如冬瓜性寒,起锅前加点胡椒粉,利尿排毒。

热水泡脚也能驱寒,但泡脚时间不能太长,10-15分钟后有出汗感觉即可。如果感觉自己受了风寒,医院,通过刮痧、拔火罐、三伏灸、服中药排出寒气。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苯酚的用途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skangd.com/zszl/1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