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来—
今年的7月7日为小暑节气。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民谚有“小暑热,一日热三分”的说法,小暑的到来,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正开始逼近我们。在高温环境中,人易发生暑病,常表现为头昏、头痛、汗多、乏力、恶心、呕吐、面红或苍白、口渴、心悸、注意力涣散、体温正常或升高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暑”。中暑是由于酷暑高热,引起阴津亏损;或疲劳过度,睡眠不足,汗出过多等,使人体正气虚弱,不能耐受暑热而发病。
—小暑养生—
健脾除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暑多挟湿”又说“湿困脾阳”,《黄帝内经》中亦有云“湿气通于脾”,意思是说湿邪会影响脾阳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脾胃不和的一些症状。因此小暑时节除了防暑降温,还应重视祛湿邪、健脾阳。脾脏调理好了,运化水湿的功能就正常了,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水肿等的症状就消失了。
饮食有节,固护阳气
要注意饮食调节,食不宜过饱。慎食瓜果冷饮,以免伤阳。酒能助湿,肥甘厚腻滞碍脾胃,也能生湿,所以少饮酒,少吃大鱼大肉,暑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温补脾阳,生姜常备
生姜能健脾开胃,温中散寒,每天早上吃三片生姜,能促进阳气升发,使人阳气旺盛,恰好符合“夏养阳”的养生之道。
艾灸健脾
艾灸,有温经通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等功效,暑季艾灸以下穴位,可以健脾祛湿,温散寒气——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解溪穴、足三里穴。
热水泡脚,暑湿可去
热水泡脚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每晚可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
—治疗“冬病”最佳时节—
从小暑开始,就进入了一年之中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
所谓“冬病”,指的是某些容易在冬季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疾病通常是由“寒邪”引起的。
—春夏养阳:三伏贴—
中医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
有一些冬天常发作,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痺症等),只要藉著在伏夏時期,用经穴疗法來穴道按摩或是贴剂治疗调养,以「冬病夏治」的方法让病好转,甚至有机会痊愈喔。
中医有一種养生的方法叫「冬病夏治」,「三伏贴」就是根据中医春夏補阳的养生原则,利用节气中的三伏(即为初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來调养身体。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传统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遵照古籍,这是一年之中最炙热的时间,亦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
利用这三伏日,将敷贴贴在患者背部的穴位,可助长阳气,减少寒冬发病率;三伏贴治疗法中医的外治法之一,疗效显著。
并且可根据体质做3次常规或5次加强“三伏贴”。如果“三伏贴”当天有事错过,可在“三伏贴”日前后1-2天补贴。
—医院“三伏贴”—
—火热预约中—
预约方式:
①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行咨询预约。
②拨打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