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温盛夏中风高发中暑和中风有区别如何

中风不是冬天的专利,夏天中风的老人不比冬天少,可惜,很多人不知道,有的甚至在发生中风后,还以为是中暑。

为何盛夏中风高发?

医院北区脑卒中中心主任裴少芳表示,气温高又闷热的情况下,人体往往通过大量排汗降低体温,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

但是,老年人出汗多,体内水分散失快,如果不及时补水,常会因为体内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增高,形成血栓,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会使流向大脑的血液受阻,从而增加中风的发生几率。

中暑、中风有区别

裴少芳说,在盛夏,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史的高危老年人,中风的几率比中暑要高。

中风与中暑在表现上也有些许差别

中暑:患者体温极高,多在40℃以上,因体温调节衰竭,当时可能无汗;

中风:病人可大汗淋漓,体温不一定很高,主要是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大多还伴随其他症状,如口角歪斜,言语含糊,手脚无力,走路拖沓等。

发现不适先平卧

无论发生中风还是中暑,患者第一时间远离高温都是必要的。当高度怀疑患者发生中风时,应尽可能让其平卧,同时呼叫“10”。对中风患者来说,发病后“黄金3小时”的救治尤为重要,一定要去具备救治能力的脑卒中中心进行规范化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等。

预防中风有门道

1、注意居室的阴凉、通风,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摄氏度;

、避免暴晒,避开在最热时段到户外活动,适度的活动与劳作应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

3、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时,要及时饮水,最好食入淡盐的绿豆汤或粥以及含低钠、钾的饮料,分多次适量饮用,保证充足的血容量。

4、饮食上要清淡、少油腻,防止血粘度增高。

5、若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要经常监测血。

裴少芳还特别强调,对于老人来说,无论是中暑还是中风,都要及时就医,让专科医生诊治,万万不可自行诊断为中暑而耽误了救治。

来源:综合城市商报等

高温天当心头晕!不一定是中暑,可能是中风前兆!五方法自测

来源:生命时报

研究显示,气温高于3℃

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

较平时高出66%

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

危险性还会增加

3℃以上,当心“热中风”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它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温度在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是气温超过3℃的盛夏。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的七八月,都是脑血管疾病发作和死亡率的一个小高峰。

中风一般分为三种: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血栓引起的大脑动脉阻塞。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脑动脉破裂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由暂时性阻塞引起的。

高温天气出现的中风,又称为“热中风”,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热中风呢?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血流速度变慢

老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热量不易散发。当气温上升到3℃以上,相对湿度在70%~80%时,体温调节主要依靠汗液蒸发和血管扩张。

这时,中老年人,尤其是患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循环负荷过重,容易引起中风。

血液黏度变高

高温时,人体每天要排出毫升甚至更多的汗水。尤其是老人,如果补充水分不及时,会引起血液容量不足、血液变黏稠,进而诱发中风。

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

天气炎热时,血流会向外周皮肤分配,大脑血流量锐减,易引起缺血。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易发生脑缺血。

5S法区分中风和中暑

头晕是中风早期症状之一,中暑也有这个症状。如果没及时区分和发现,可能耽误中风治疗的最佳时机。

要判断头晕是不是中风的前兆,不妨用以下5S法鉴别,在家就能操作。

第一个S

Strength(力量)

试试自己的胳膊腿有没有力量,照照镜子看自己有没有口眼歪斜,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会不会不自主地抽动。

第二个S

Sense(感觉)

感觉一下胳膊腿、颜面部,特别是口唇和舌头是否有麻木或无力感。

第三个S

Swallow(吞咽)

咽口唾沫或者少量喝点水,试试有没有呛咳,或咽不下东西的情况。

第四个S

Speak(说话)

是不是说话费劲,总含糊不清。

第五个S

Seeing(看东西)

看东西有没有重影,有没有闪电一样,有没有眼前发黑,看东西模糊不清?

如果有头晕的症状,且伴随上面5S的一个或几个,中风的风险比较大,医院。

中风抢救有个“黄金3小时”,在最佳救治时间内迅速抢救,可避免脑组织坏死,及时恢复血流。医院治疗,恢复越好。

在等待急救车到来期间,家属要解开患者衣领,保持其口腔清洁,有假牙者应取出。

如果出现昏迷,要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切忌摇晃,医院的途中要避免头部的晃动和磕碰。

6招给你的血管消消暑

入伏后的“桑拿天”,温度高、湿度大,空气含氧量降低,对心脑血管不太友好。不妨用以下方法,给血管“降温消暑”。

1

不要猛用力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堵在脑血管里就会引发中风,堵在心血管里就会引发心梗。

建议:颈动脉狭窄或有斑块的人,生活中不要做“猛回头”动作,以免意外发生。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突然起床等。高血脂、血压不稳的人要更加小心。

空调设为6℃

如果空调温度比较低,室内外温差太大,进门或出门时,很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心梗或脑梗。

建议:空调能降温除湿,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在8℃以内为宜。

如果气温过高,室内温度也不宜低于6℃,同时,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

3

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但过早晨练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清晨人体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发病风险。

建议:凌晨4点到上午10点,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很多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这个时段。炎热的夏季,不妨将锻炼时间改到晚饭后。

炎热天气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温度高、湿度大、人多的地方。

必须外出时,要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4

保证饮水量

夏季出汗较多,且体内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中风。

建议: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少于~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也应喝一杯水,如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既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又能预防血栓形成。

5

饮食要清淡

天气热会导致人的食欲下降,但最好坚持清淡的饮食。吃得太油和太咸会使血脂和血压升高,不利心脑血管健康。

建议:日常饮食多以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为主,还要经常吃些瘦肉、鱼类,保证蛋白质摄入。

血管不好的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脏不适。

6

房颤赶紧治

房颤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造成中风。夏季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发生血栓类疾病。

临床数据显示,每6个中风的人,就有1个是房颤患者。

建议: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男子运动后就冲凉休息,醒来不能动了…医生:这些习惯要不得!杭州50多岁的王先生(化名),出门运动后出了一身汗,回家就开着空调休息,不想醒来发现不仅手脚动不了,嘴巴还歪了!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梗死.....运动后冲凉就躺下突发脑梗死前几天闷热难耐,王先生想运动运动,出一身汗,一定很畅快。于是选择出门去跑步,几圈跑下来,汗流浃背,他全身都湿透。回到家,王先生打开空调,冲个凉,然后往沙发上一躺,疲劳加之蛮舒服,很快进入梦乡。醒来后,王先生发现麻烦、危险迎面扑来。他左手左脚不听使唤了,动作迟钝,连手机都拿不住,走路也一拐一拐,感觉拖不动腿。一开始,他以为大概是沙发上睡姿不当,压住了手脚,休息下就好。不成想,休息了好一会,症状却越来越重,渐渐的左手左腿完全抬不起来了,整个左半边身体非常麻,连讲话也口齿含糊不清,像大舌头一样。家人赶来一惊,嘴巴都歪了么,赶紧把王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助理史宗杰、王鹏副主任医师马上给王先生安排了头颅CT、验血等检查,判断其得了脑梗死,俗称“中风”,立即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这是目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最有效的药物。医院急诊室大门,到做CT,抽血化验等待结果,最后用上溶栓药物,整个过程仅用了7分钟。溶栓后,王先生的症状逐渐好转,住进病房进一步治疗,同时完善检查明确脑梗死的原因。3天后,王先生左手左脚的力气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能独立行走了,嘴巴不歪了,口齿也变利索了。回想自己发病的过程,他百思不得其解:“我既没有高血压,又没有糖尿病,年纪也才50出头,怎么就中风了呢?”医生分析,王先生的中风,与大量出汗,又不及时补充水分有关。出汗后,身体大量缺水,血容量下降,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血液变得粘稠,容易形成血栓;加之王先生平时抽烟,血管本就有些轻度狭窄。这样多危险因素叠加就如雪上加霜,颅内血管堵塞,血流通过不了,脑细胞就会缺血坏死。幸运的是王先生就医及时,不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遗症。医生:高温天要避免过度“冷刺激”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邵燕琪、刘芳分别介绍了以往发生在高温天的两个病例予以提醒:多岁大伯睡觉前准备洗澡,可热水器有问题出不了热水,晚上一时半会找不到人修,觉着自己身体还可以,他就直接用冷水洗澡。刚开始感觉有点冷,慢慢地也抗过来了,但大伯从卫生间出来没一会就感觉脑袋有点疼,慢慢地,一侧不利索……送医院被诊断为脑梗死。大伯长期抽烟喝酒,且有高血压病史。0另一名患者,70多岁的大妈,医院时左侧身体不便,左手没有力气,连一个普通的杯子也拿不稳;左脚因无力导致不能独立行走,出现了明显的偏瘫。据家人介绍,她与退休的同事搞活动出一身汗,到家就躺进空调房。大妈患高血压10多年,又有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家人发现时,大妈在空调房里左侧身体麻木,医院诊断为脑梗(中风)后转医院。可惜的是,这两个病人都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医生表示,这两个病人都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年高体弱,环境温度骤然降低等多种危险因素,脑梗死不可避免发生了。高温天“脑中风”出现发病小高潮耿昱教授介绍,夏季脑梗死(又称中风),因高温天会诱发脑中风而出现一个小高潮。夏天为了散热,皮肤血管就会扩张,皮下血液循环所需的血液量随之增加,会比凉快天气时高出很多。而另一方面,夏天大量出汗,体液消耗严重,如果没及时补水或补水不足,血液会浓缩。一增一缩,导致血容量降低,血流变慢,加上有的患者熬夜看电视、玩手机疲劳,受凉(如在空调房较低温度环境、冲凉等)血管收缩等危险因素,就容易形成血栓。特别提醒的是,中青年也不可掉以轻心。不少人有抽烟喝酒等习惯,像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会引起血管收缩、硬化、狭窄等,临床上三、四十岁突发脑梗、心梗的并非少见。对于全脑受损害病人,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而对于局部脑损害,出现的症状则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口齿不清、讲话有问题)、偏盲、复视(看东西重影)、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这时就需要警惕了,医院治疗。脑梗死急救别错过黄金时间耿昱教授强调,脑梗死急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快”。治疗需要尽早开通阻塞血管,这是因为急性缺血性患者每分钟毁损的神经元数量为万个,理论上,在发病黄金时间救治,受损的神经元是可以恢复的。目前治疗有两种办法,脑梗死4.5小时之内适用溶栓治疗,超过4.5小时则可取栓的方法,而取栓最好脑梗死发作8个小时内。持续高温天气来了,希望各位能积极抗暑又掌握好“度”,比如空调已必不可少,但温度太低,持续时间太长,则可能导致疾病缠身。

来源

杭州日报

综合摘自:苏州健康,厦门晚报健康周报,新闻晨报

版权和免责说明:我们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我们尊重原创的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素材而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4小时之内删除。

转发分享为健康知识点赞!↓↓↓

扫一扫上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zl/5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