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ZHONGFU
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初伏意味着正式进入酷暑,所以此时主要是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养生做准备。
末伏:躲老虎
末伏的时候,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最易伤心,这个时候进补没有好处。
所以末伏的养生要点是——躲。即不要大量吃肉食,另外“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伤脾胃。
中伏:除病根
中伏,和初伏、末伏不一样,此时,40天的三伏养生期到了中间的部分,这是承上启下的转折点20天。
三伏天本身就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
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就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很多“病根”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比如:中伏时节气高温闷热,且是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
中伏疾病预防
一、心脑血管疾病
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心脑血管疾病最根本的原因,一是血液成分的改变,比如说血粘稠度增加;二是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作用,血管受损了。
如何预防?
1.避免过劳、以保心脑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2.宜戒焦躁、静则身凉
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
3.起居有节、适度运动
夏天应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
4.防暑择阴
在12:00~15:00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还要记得多喝水。
二、祛湿排寒
宫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痛经、经期紊乱,手脚冰凉,甚至性冷淡都是宫寒的最直接体现。
夏天最容易湿气侵体,使得脾胃功能虚,令人浑身乏力,再加上吹空调,造成湿寒交加,导致关节风湿、提前老化,肌肉僵硬,尤其是肩颈酸痛,水肿肥胖……
怎么做?
艾灸,可温宫散寒,活血通经,调和气血,使面色红润,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排毒,而且还能改善体型,尤其消除小肚子效果最明显,从而让整个人都精神焕发,健康年轻。
推荐穴位:关元、中脘、足三里、涌泉。
关元穴:人体保健要穴之一,艾灸关元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健康长寿、增强体质。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等等。
中脘穴:具有调理头痛、目眩、耳鸣、癫狂、痫证、食欲不振、翻胃、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呕吐、便秘等病症的功效。
足三里穴:健脾养胃,通达气血,强身健体。
涌泉穴:健身强心,益寿延年,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之功效。
三、四豆汤除病根、越吃越健康
赤小豆
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维生素B1、B2,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
黑豆
性平、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消肿下气、润肺燥热、活血利水、祛风除痹、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补肾益阴、解毒的作用。
扁豆
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
绿豆
绿豆中的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矿物质都比粳米多,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养血安神等作用,尤其适合夏季实用。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中医认为:夏日食豆胜食肉。因为禽畜肉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等,豆类都有,且为植物蛋白质、植物脂肪,且比起禽畜肉类还多了植物纤维,同时还易于人体吸收。
而甘草乃有调和百药之功,合而为汤,则消暑而不寒凉,利水而不伤骨。
中伏养生注意事项
一、要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
所以,中伏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
二、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中伏时节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
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三、防治情绪中暑
要调整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应午睡0.5—1个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
四、中伏吃面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中伏吃面也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
据说,中伏吃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热面”。这样有利于通过排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也是中医养生里提倡的“以热制热”法。
还因为:入伏后,是麦子丰收的季节,用新小麦做成的面食富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使人容易有饱腹感。
年三伏灸时间表
伏前:年7月2日—7月11日
初伏: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年7月22日-7月31日
加强:年8月1日-8月10日
末伏:年8月11日8月20日
加强:年8月21日-8月30日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1.三伏灸贴期间应适当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油炸食品、也不要大量吃海鲜、鸭肉、鹅肉等寒凉性食物,以免引起过敏或者减弱调理效果。
2.艾灸跟三伏贴前后要多饮用温开水,艾灸/三伏贴过后四小时后再洗澡,以免寒气入体。
3.因个人体质差异不同,艾灸或三伏贴后,可能会出现水泡、发痒、红肿等情况,属于正常情况。
4.如出现水泡者,请立即处理,尽量不要碰到水以免引起感染。
5.三伏贴最多贴两小时左右,期间如果会出现烫跟痒或者有不舒服,必须立即取下来,以免会有水泡。
6.如有皮肤敏感者,请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做相应的调整。
综合自德颐堂和网络,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