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州大地歌声飞扬,北江之畔林木葱茏。近日,英德FM99.9的老师们以及英德文史专家林超富到黎溪镇中心小学,给我校带来了《富哥话英德》暨《本土人文课题》专题讲座,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这是课题组、我校学生与“黎溪本土人文”面对面的洗礼和熏陶。
英德政协副主席、英德文史专家林超富幽默开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开始了富哥、小全的《富哥话英德》现场版节目。
富哥讲述了迷人的黎溪风光,优秀的历史人物,黎溪镇中心小学的悠久历史,值得探究的文物,黎溪镇各地的名胜古迹以及娘娘潭、天堂山等故事传说。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
在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现场气氛活跃,富哥还给同学们赠送了一批英德历史书籍,并希望这次文化讲座成为学子们深入了解家乡美的启蒙课,长大后做家乡文化的传播者!
铁溪桥下涓涓清流,慈恩湖上渔歌唱晚,讲座专家们对本土人文的热爱,他们的热心,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感动了在场的师生,通过这次精彩的讲座,推动了课题组的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也使黎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对本土的历史文化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引导学生关心身边事物,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开启了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智慧之门。
学生创作.听后感
黎溪人文传说之曹主娘娘
四(6)班袁慧琪
今天听了林超富的《富哥话英德》暨《本土人文课题》专题讲座,我深切感受到了家乡英德的魅力无处不在:英州大地、绿水青山、人杰地灵……
放学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爷爷,让他给我讲讲家乡英德的历史故事,令我最感兴趣的典故是《曹主娘娘信俗》。
相传曹主娘娘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巾帼英雄,她是抗击贼匪,保卫家园死后化身的女神。她是英州麻寨麻虞湾村人,家中父母早亡,由家兄照顾长大。她从小聪明好学,心地善良,活泼开朗。她不像一般女子一样斯斯文文的,她喜欢像男子一样舞刀弄剑,拜师学艺,学了一身好武功。嫁于曹福后,常巡逻山寨,切磋武艺,麻寨里的人都称她为“虞夫人”。
年6月,黄巢军攻战广州,很快发展到了50万人,10月黄巢军主力取粤西入桂林。
因为麻寨长径是浈阳城入口,本有士兵把守,所以曹福以为盗匪会害怕,不敢进攻麻寨,便松懈起来,不幸被盗匪乱箭射死。
虞夫人得知丈夫被害,悲痛之余,她振作起来,誓死保卫家园,她立刻就收集大量人马去杀盗匪,在抗御过程中,她身受重伤,她醒来的就说:“我终于为丈夫报仇了,保住了家园。”说完便昏睡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为了纪念她的英勇事迹,村民们帮她立了像,建了庙,尊称她为“曹主娘娘”,说她是守护神。在英德,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真庆幸能生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历史人文源远流长的地方。
我爱人杰地灵的黎溪
听《富哥话英德》讲座后有感
四(9)班陈昱华
4月28日,星期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听富哥话英德讲座,让我们兴奋!我们刚刚到门囗的时候,已经坐满人了。好几位老师来了,校长也来了,我们望着那里,一声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林老师在给我们讲关于我们英德的一些出名景点。比如说:丰盛古寺下的慈湖,吴光亮,白水塞的娘娘潭、虎头山和狮子山。
林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关于爱国英雄吴光亮。林老师讲了吴光亮生于(公元年)一一死于(公元年),吴光亮是一位爱国人士。吴光亮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钱读书,就因为没钱读书,吴光亮的母亲就对吴光亮非常严格,教他不要跟别人攀比。后来,吴光亮当了一名大官,退休后回到了他的家乡黎溪。后来,吴光亮的住宅成了纪念馆,而他的战刀、墓和笔架一直在纪念馆里保存着。他的石碑上是吴光亮功德碑丶遵示勤碑石碑、《遵示禁赌》石碑。台湾省文史委员林文龙老师还著有巜吴光亮传》一书,吴光亮先生黎溪人民的骄傲!
黎溪的民俗是喝擂茶粥。这里有一首诗是关于擂茶粥的,“黎溪人系享福,一日两餐擂茶粥。”“两脚夹住擂茶盆,双手摇到声郁郁。”这首诗写得真的非常好听!
黎溪之人文色彩
(听了富哥话黎溪有感,故作诗一首赠与家乡)
四(6)班罗心茹
黎溪,我的家乡
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慈恩湖上浮木船
丰盛古寺求平安
白水寨中大瀑布
瀑布之上娘娘潭
校园儿女好学习
北江河边老人行
保护环境你我他
一片落叶,一把扫帚
保护环境
健康生活
黎溪,我的家乡
我爱你的名胜古迹
我爱你的人杰地灵
我爱你的一切
你的人文色彩
是我前进路上的启明星
人文美景之我的家乡黎溪
四(6)班苏洛淇
我本爱家乡之美,今天听《富哥话英德》暨《本土人文课题》专题讲座,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我的家乡黎溪,这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
黎溪的风景美极了,江水是那么清澈,映照着蓝天;绿树荫下,一位位老人谈心下棋;微风的声音划破笑声;在树上的小鸟正忙着举行歌舞大赛……这一切,永远是那么美好。
黎溪的土特产既好吃又能强身健体。擂茶粥春天吃能带给你快乐,夏天吃能防中暑,秋天吃能让你精神百倍,冬天吃能给你无限的温暖。沙塘桶又甜又可爱,一个个橘黄色小灯笼在木叶间自在玩耍,咬一口,一股甜味在你的舌头,在你的心间荡漾开来……
黎溪的风景美不胜收。有清凉的白水寨、屹立在江边的天堂山、神秘古怪的丰盛古寺、美丽的宝晶宫……
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神秘的传说:娘娘潭传说、天堂山传说、阿姨石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让我特别入迷,每一个我听说过的黎溪传说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这就是我们的黎溪,我亲爱的家乡,它是一个风景如画、人文资源丰富的地方,我生自这里,我庆幸我自豪!如果您来黎溪游玩,请叫上我,我会成为您最得力的导游,黎溪的传说故事如果您有兴趣,我会一一为您道来。
黎溪人文美食主角之擂茶粥
四(6)班袁慧琪
提起英德,你会想起黎溪,提起黎溪,你会想到它的经典美食——擂茶粥。但是关于它的来历和做法,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擂茶粥它源于中原,流传于广东、江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区,是客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
擂茶粥是广东英德的传统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早上吃,中午吃,总之,人们一饿,总能想到擂茶粥,它又被黎溪人民称为“半餐”。
擂茶粥好吃,做法困难,但又总像别人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做擂茶粥,要先洗干净擂茶盆和油茶棍,再把擂茶粉(茶叶做成的粉末)放入擂茶盆,接着加适量的水,然后用脚夹着擂茶盆,手拿擂茶棍摇呀摇,擂啊擂,历经千摇万擂,捣鼓一番后,加入白白的,像雪一样的白粥,擂茶粥终于做好了,真是香气扑鼻啊!
你肯定会问我小小年纪,为什么就知道这些,偷偷告诉你们吧,这是我日常的耳濡目染及在《富哥话英德》暨《本土人文课题》专题讲座里学到的。我家乡黎溪的美食不仅仅只有擂茶粥哦,黎溪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地方,有时间你们一定要过来看一看,玩一玩。
黎溪故事
四(9)班冯思瑜
4月28日,星期三,我和几位同学都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综合楼5楼把林富老师讲的黎溪精彩故事听完,真的另我大开眼界啊!
下午时分,我准备了纸和笔,我们一行几个人来到课室,课室几乎坐满了人,只剩十来个坐位了,课室很吵,很吵,接着老师来了,慢慢地校长也来了,我们也渐渐的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英德文史专家林超富老师也来了,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富哥”,掌声是那么的响亮,是那么的整齐!
“富哥”给我们讲了关于英德的一些比较出名,好玩的地方。比如:白水寨、丰盛古寺、娘娘潭、滋湖、爱国名将吴光亮等等。其中最另我深刻的是爱国名将吴光亮。
吴光亮(—年),字霁轩,英德黎溪松岗村人,家贫,只读过两年的私塾。少年时曾路伯父在罗姓富户做工,蒙受凌辱。咸丰元年(年)十七岁的吴光亮投军,自愿效力江西赣标中营。因作战有功,主将遮拉布认为他有军事才能,令他招募壮士,另有组军。飞虎军在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因此吴光亮的故居成了景点。而他的战刀和笔架一直在纪念馆里保存着。他的石碑上是吴光亮功德碑、遵示勤碑石碑、《遵示禁赌》石碑。台湾省文史委员林文龙老师还著着《吴光亮传》一书,黎溪人民的骄傲啊!
我们黎溪的民俗是喝擂茶粥的。这里更有一首关于擂茶粥的歌:“黎溪人系享福,一日两餐擂荼粥。”两脚夹住擂茶盆,双手摇到场郁郁。”非常好听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黎溪故事在等着你品味哦,欢迎大家都到我的家乡游玩!
教师感想
岁月失语吾辈牢记
教师:邓林
年4月28日,南方的梅雨季节,夹着几点微雨,所有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绿之中,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甚至觉得吸到肺部的空气都是绿色清新的,感到轻松快乐。今天课题组有幸邀请到英德FM99.9的老师们以及英德文史专家林超富老师,他们给黎溪镇中心小学带来一场与黎溪人文的对话,别开生面。
讲座一开始,富哥和小全老师就以熟悉的家乡话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熟悉的电台介绍作为开头更是瞬间把我拉回了在车上聆听《富哥话英德》电台的场景。
接着,富哥就黎溪的本土文化侃侃而谈,他根据大量翔实的资料进行讲解,让在座听众更加了解黎溪这片他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他从黎溪英雄——清朝名将吴光亮说起,介绍了吴光亮出生贫苦人家,通过自己的奋进努力,一生戎马,无私奉献,官至记名提督的事迹。吴光亮重视教育,修建了松岗书房(后改为光亮小学)和共和社学(后改为黎溪镇中心小学),在当时黎溪的教育可谓是英德数一数二。这让学生对我们的校史以及黎溪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他还介绍了朱彝尊描写香炉峡的诗句、黎溪的名胜古迹以及神话传说,希望种下一起探索本土人文的种子。天堂山上天堂兵传说中聪明机智的天堂山人民,娘娘潭传说中善良博爱的九娘娘,陈念四郎的传说等等。富哥还强调,我们在听老人讲故事的时候,他们可能只能只言片语地描述,语句不连贯,前后逻辑可能在代代相传中有点混乱,这需要我们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去完善这个故事,竭力还原这个故事,这与年龄无关,每一位人民都能去守护和传承我们黎溪的故事。
时间过得飞快,60分钟的讲座很快结束了,大家始终都是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地聆听富哥的讲座。我们都意犹未尽,脑海里一直索饶着黎溪很多鲜为人知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档案,一个文物或者一项传统技能甚至可以复活一段消失的历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然而,因为文化涉及的面太广,传承文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不仅仅是靠一个富哥团队一直兢兢业业地致力于英德文化传承就可以了,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英德文化不在我们这一代幼儿和青年手中流失。岁月失语,吾辈牢记,我们愿意为传承英德文化发出一点点微光,让学子深谙我们本土人文文化。
人文资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档案,一个文物或者一项传统技能甚至可以复活一段消失的历史,唤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然而传承人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英德本土人文如要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吾辈必须牢记并付之行动!我们本土人文资源课题组愿意为传承英德人文资源发出一点点微光,让学子深谙我们本土人文文化。继而爱家乡,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END
图片:本土人文资源课题组成员
文字:课题组成员及中年段学生
编辑:谢东红
审核:本土人文资源课题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