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莉从古琴曲梅花三弄到水彩画梅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到水彩画梅

文/王丽莉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古人雅好的“琴、棋、书、画”四艺中,“琴”被尊为“四艺”之首。四年前,我开始学习古琴,渐渐为古琴的低沉幽远而又至简的声音所痴迷。琴就是另一个孤寂的自己,在内心跋涉,祥和又宁静。遇见琴,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每当一颗浮躁的心需要沉淀和涤荡时,就会坐下来静静的抚琴,一个人静默的听琴,耳畔响起七弦的太古希音。心也就刹那间静了,此时身体的疲惫和内心的悲悲喜喜也都交付了琴。去年冬月,我开始学习弹奏《梅花三弄》,当袅袅的琴音从七弦上汩汩流出,身心仿佛被融化了进去。《梅花三弄》是古琴中的名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旋律跌宕起伏,意境美妙绝伦。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冰雪中傲娇绽放的风骨和坚毅不屈的品质。曲中梅花的高洁品性,傲雪凌霜的冰魂雪骨深深的打动了我。这首曲谱非常难,一般要有三年以上的古琴弹奏经验才能勉强“啃”下来。然而,借物咏怀,抚琴言志,梅花凌寒绽放,我怎能知难而退呢?高山流水、名花幽草、四季轮回都是人们乐于吟咏的自然题材,文人雅士的审美趋向往往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颂,升华到对品德、志向的表达,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理想抱负等。这在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达中,都有普遍而深刻的体现,其中以音乐为最高境界。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曰“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可见琴在古代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绝佳媒介。忽的有一天,心底涌出奇想,我为何不用画笔把《梅花三弄》中对梅花的曲意表达出来呢?《伯牙心法》中说“梅为花中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梅花三弄》琴曲中,散音勾勒出天大地大的朗阔,日暮苍天远,一树寒梅孑然独立。接着低音泠泠,泛音起,叮咚作响,清寒之意扑面而来。开始下雪了,一地晶莹,开始落梅了,漫天幽香……怎样用水彩这种西画画种,来表现梅花的清雅与风骨呢?在艺术作品中,国画画梅,不乏其人,但水彩画梅却少之又少。国画并非仅仅注重对形象的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过“传神”也就是通过展现其精神气质、意蕴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价值。而水彩画既有物体体积的表达、又有空间、远近的虚实关系,同时又有色彩的冷暖变化等,此外还要通过技法来表现画面的丰富感。因此我结合中国画的构图原理、虚实关系、技法表现来思考水彩画梅花的表现效果。一、圆韵构图圆圆满满在画梅的尺幅上,我思虑再三,决定用古代团扇的圆形构图在画纸上体现。在中国的审美语境中,圆代表团圆圆满。在中国的哲学理念中,圆代表着天圆地方。审美圆形构图的中国画中,圆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一种变化形式,有中和之美,其含蓄的表达体现了中国的哲学和儒家精神。上善若水任方圆,水利万物而不争。圆在中国式庭院和国画构图中大量应用。用于提醒世人,懂得和谐共生,闲时望月,无事论禅,便可天人合一。圆形在形式上能产生稳定优雅的感觉,弧线运动能产生优雅流动之形式美感。梅花枝干,苍劲挺拔,宁折不弯,在梅花的创作中,把梅树的交织组织成圆形的构图很少,这是它的生长规律决定的,勉强套用圆形只能是形式主义,或者是将艺术作品图案化。因此从线条的运动中去理解圆的构图美。圆是起点,也是终点。身在圆中,福从圆来,爱在圆中,圆在意中,静雅神韵。圆融、圆润、圆满,沿着圆的边缘走,满满的回到了原点,圆的缘线没有起点与终点。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图的美学规律。

图1《傲娇三冬雪》水彩

图2《听雪》水彩

古人画梅,大多取“之”字形构图,西画称之S形构图,使观者有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之感。梅枝之穿插、纵横交错,须乱中求理、杂处求清,方能获得一树老梅的苍劲之美。我创作的水彩梅花在构图中除采用圆形外,也吸取古法构图,将梅枝安排在画面最左侧或最右侧,以造出构图上的险情,欹侧布局以造险,险处求生谓之奇。(图1、图2)。水彩画来自西方,西画注重画面的远近虚实和空间表现,而空间的表现也就离不开纵横格局。梅枝的纵横交织,是一种对立关系,同时又在对立的矛盾中寻求一种协调的美。纵横交织产生的形式美感是富于变化而又稳定、大气磅礴而撼人心魄。如《踏枝访梅》(图3)的构图,纵横交织的梅枝应该有趋向取势的问题,是取横势还是取纵势,不可平均对等,要有副枝的巧妙交叉,画面重心的平衡,或高或低,或左或右,横斜成为梅花构图取势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准确的描绘了月下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

图3《踏枝访梅》水彩

二、以无胜有,虚实相生在我创作的梅花图中大部分都采用了中国画的留白构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中国画的留白,是“以无胜有”,让意境更深远。使场面更辽阔,留白即是呼吸。中国有句老话: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白是一种减法的美。留白,不在于让我们看见更多,而让我们只看见最重要的美。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体,“实”指在画面上仔细描绘的主体,“虚”往往指处于远的、虚的、次要的、衬托的物象。古人有“知白守黑”、“以虚衬实”的说法。中国画的布白亦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说法,要求有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这里包括有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明与暗种种对比。通过对比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在中国的审美意趣中中尤其重视“虚白”的地方,“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气眼,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给人留有遐想空间的地方。《如雪落的声音》(图4),《俏也不争春》(图5)两幅作品都是在画面的下方留下大面积的空白,让观者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为使虚境的内容看起来有内容,又刻意画出雪花飞扬的肌理效果。《梅花三弄》古琴曲用大泼揦、大滚拂来表现梅花在暴风雪来临时的傲娇绽放,冰魂雪骨的高洁气质。因此,在画中我用笔也力求飘逸,尽力画出雪花的仙气和风骨。真正表达出雪舞梅花,风送清香的画面效果。

图4《雪落的声音》水彩

图5《俏也不争春》水彩

三、笔入画境画入琴境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梅花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是对梅花性高质洁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跳动感,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落梅的表现是用清脆的泛音,跳音清脆,起落如珠。音符跳跃在玉盘里,又清又明快。在风雪交加的苍穹下,听花落,听雪舞。梅花无怨无悔,天地给我什么样的命运,我都能顺势而为,舞动成诗。在水彩梅花《清满乾坤》(图6)的技法表现中,为了让雪花落梅的质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创作中大量采用撒盐技法和湿画法的结合。借助水彩的晕水特性,在画上色彩水色淋漓的瞬间撒上粗盐,盐瞬间融化,吸附了色彩,在纸上出现冰花状的肌理效果,这种效果是非手绘能达到的偶得效果。也是中国画中少用的技法。《雪落无声》(图7)画面最终呈现的效果是,白雪在梅花上跳舞,仿佛指尖在琴弦上跳动,花入琴境,笔入画境。

图6《清满乾坤》水彩

图7《雪落无声》水彩

四.音意相合,音画相通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二弄中,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梅花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傲骨绽放,暗香报春的雪骨冰魂,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所以为了表达梅花的清雅与傲骨,我创作的梅花大多都有雪压红梅,凌霜绽放的细节描绘。红梅在白雪的覆压下,更显娇艳和清雅。梅花的描绘,色彩求干净,多用大红、玫红及深红的调和。用水彩的特性,大量加水使颜色自由渗化、沉淀。白雪多用留白,完稿时视整体效果略施淡彩,画出雪球的体积感,使其质感透明轻盈而无沉重感。为使水彩梅花的的中国风味道更浓,我在画面背景上大量使用墨绿和培恩灰,画前打湿背景,用饱满的水份进行浓淡晕染,尽量做到大象无形,以达到水墨韵味和肌理的变化完美结合水彩画种毕竟是由西方传入,在大量借鉴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在水彩梅花的创作上,我也尽量保留西画中体积、空间关系的表达。在水彩作品《雪骨冰魂》(图8)的创作中,我用超写实技法描绘梅花在晶莹剔透的冰层覆压下,依然从容的绽放她的美丽,依然娇艳欲滴,甚至连黄色的花蕊都从容。而背景则用抽象元素,即自由而不具体的点、线来表达暴风雪对梅花的摧残,以达到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面表现效果。我在弹奏《梅花三弄》这首曲子时,也有思考。不能弹得过于柔美,因为梅花的美并不完全在花上,有很大一部分在它的枝干上。甚至于没有花,枯枝也是美的。在王国维的“意境说”中,“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包容皆有。概括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含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内涵。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音乐与绘画、书法都是相通的。一旦打通了其中的关联,你就自由了。就像禅宗三境界般,在此之前,你可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一旦渡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那个浑沌时刻,一切都真的不一样了。

图8《雪骨冰魂》水彩

图9《雪舞梅花》水彩

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高潮部分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节奏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律大起大落,弹奏上采用的滚拂、泼剌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雪舞梅花》(图9)的背景运用淡淡的绿色,与红梅形成鲜明的互补色对比,朵朵红梅在风雪中愈显娇艳。预示着严寒过后就是春天,同时,将全曲推向了高潮。这正是“傲娇三冬雪,暗香报春来”的高洁品质。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音调平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蜀僧抱绿绮,膝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日有意抱琴来。”古人对琴,情有独钟,凡有琴在诗中,意境深远,禅机盎然,仿佛在人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妙动人的清幽画卷。一年多来,教课之余,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习练古琴曲《梅花三弄》,得闲开始画梅,画梅累了,开始抚琴。琴之宁静,融于画中,画之灵动,融于琴韵,梅之铮骨,磨砺心志。不知不觉,梅花已经画了近20幅,《梅花三弄》弹奏也进入佳境,琴画和谐,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更有淡泊明志,灵魂涤荡,修身养性,岂非更大的收获?

作品欣赏

《红梅傲雪1》

《红梅傲雪2》

《红梅傲雪3》

《红梅傲雪4》

《红梅傲雪5》

《红梅傲雪6》

《红梅傲雪7》

《红梅傲雪8》

《校园春雪1》

《校园春雪2》

《校园春雪3》

《校园春雪4》

《莲心入梦》

《夏荷送清风》

《一只诗意的翠鸟》

《一只诗意的雀》

《雨露滴清响》

《雅韵》

《南天竹的红果果》

《山野的味道》

王丽莉简介

王丽莉,女,洛阳人,喜水彩,善古琴,水彩启蒙师从牛广德老师,尤爱画梅。任教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硕士。

参展经历:

1.水彩《乡间小路》河南省第六届水彩水粉画展。

2.水彩《村头》河南省第七届水彩水粉画展,并入选画册.

3.水彩《村头暖阳》河南省美术教师作品展一等奖。

4.水彩《小桥流水人家》全国高校美育展评一等奖。

5.水彩《梦里水乡》入选河南省高校美术教师展,入选画册。

6.水彩《石板岩的秋》洛阳市首届新人新作展,入选画册。

7.水彩《乡间小路》入选洛阳市第二届新人新作展,入选画册。

8.水彩作品《石碾》《正午阳光》《第一场雪》《村头》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艺术教育》杂志。

9.水彩作品《水彩氤氲》发表于中文核心《教育探索》杂志

10.水彩《红梅傲雪》5幅作品发表于中文核心《上海纺织科技》。

11.水彩《长城遗韵》入选首届右玉水彩艺术节作品集。

12.水彩《醉秋》发表于《美术》报。

13.主持编写《装饰图案》《艺术概论》《设计色彩》《设计素描》等艺术著作。

14.作品《红梅赞》组画入选河南建国70周年教育系统书画展优秀作品展

扫码添加本期艺术家

名家艺术网

感谢支持!喜欢就赞一个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zl/96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