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将迎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
暑者,热也,小暑,即小热。
农家有句谚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天地间像个大蒸笼,狗吐舌头,猫变慵懒,我们人也会感觉“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纷纷躲进空调房。
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但还未达到顶点,故称为“小”。
在古人看来:炎炎夏日,只要在屋子里坐着,不想别的事,静下心来,你就会感觉窗外自有清风徐来。可能,真正的暑热,来自于人心。
小暑时节,心静自然凉。
心静,与身体的温度无关,而与心灵的温度有关。安安静静地做,一心一意地想,浮躁的心便冷却下来。
愿你在这个夏日,觅一处清凉,享一刻安心。
01
此时,要小心阴暑伤身
小暑之后,很多地区都会进入了炙烤模式,再加上没过多久就是三伏了,天气只会越来越热。
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防止暑气伤身,出现中暑的情况,不过我们防的并不是在太阳底下暴晒后出现的阳暑,而是阴暑。
阴暑,《景岳全书》讲它“暑月受寒,即伤寒也”,是夏天里身体受凉导致的身体不适,可以简单理解为“空调病”。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空调无处不在,地铁、公交、办公室……受寒的情况变多,阴暑反而取代阳暑,成为了主要的中暑情况。
其实,我们很少能够改变空调四布的外在环境,那么就需要一些外在的手段,去把身体调理到合适的状态。
在外“搓搓腰”,提振阳气
腰部有一个“腰眼穴”,为肾脏所在的部位,常常利用工作空隙搓它,可以温煦肾阳,帮忙提振阳气,抵御入侵的寒邪。
搓腰是一种简单的小运动,坐着都能做,只要是空调屋里待久了,感觉腰酸背痛,就可以把手掌放在腰部,上下搓50次左右。
在家睡艾绒枕,驱寒补阳
如何养阳逐寒湿?其实,一个艾绒枕就能做到,而且千年以前,古人就喜欢以艾入枕,来达到养身目的。
小暑乃至后面的三伏天,枕着平直堂·艾绒逐湿寒养身枕睡觉,就会感觉阳气一点一点从后脑勺进入体内,赶走寒湿。
而且你的阳气逐步充盈之后,不仅可以抵挡阴暑,还相当于氟利昂,把我们的肾精发动起来以后,人也跟着凉快起来了。
点击下图购买
02
用千古名方泡脚,祛湿又化痰
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
天气热,气温高,毛孔就容易张开,再下雨,开空调,湿气就更容易进入身体。
脾胃好一点的人,也许还能化掉这些湿。但脾胃弱一点的人,碰到这种湿,就像全身裹着湿哒哒的抹布一样,会特别难过。
所以,面对这种天气,祛湿+健脾才是人间正道。
祛湿好比,下水管破掉后积水了,需要把这个积水排出去。
健脾就好比,在清理积水的同时,把漏掉的水管补好。
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吃中药都不起作用,因为脾胃不能吸收,痰湿堵在里边了。
所以,对于脾胃弱,又有痰湿的人,泡脚的效果比吃药好。
可仁推荐一个泡脚方——温胆汤。
它是南北朝医家姚僧所创,最早是调理失眠问题的,后人发现,它祛湿的效果也特别好。
它最特别的一点在于,能唤醒的气机运转能力,脾胃一转,全身气机也就跟着流通起来了,利用身体的自循环,来运化水湿。
我自己泡温胆汤的感觉,明显就是小便次数多了,而且颜色比较浑浊的,像是在排浊,整个人会爽利很多。
温胆汤
配方:
茯苓30g,陈皮6g,制半夏6g,竹茹6g,枳实6g,炙甘草6g(寒湿体质,可在再加3~5g花椒)
方法:
1、上述药材熬水,大火煮开后,小火再熬30分钟。
2、滤出药汁,然后将药汁分成两份,泡脚时兑入温热水泡脚,水淹过脚背即可,泡25分钟左右为宜。
周期:
刚开始泡温胆汤,最好连续泡7天,痰湿或湿热非常重,刚开始泡温胆汤最好连续泡10-14天。
后续可每周泡2-4次,或每个月在感觉症状明显的时候连续泡7天。
不适用人群:
孕妇,经期,感冒期间有血栓、静脉曲张、高血压者。
温胆汤真的是一个很全面又很平和的泡脚方:祛湿、利水、化痰......几乎把湿气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了。
只要你体内有湿气,用温胆汤一个泡脚方就足够了。
03
适当给身体补充津液
在酷热的环境下,我们常常会感觉身体燥热,很口渴,喉咙干干的,喝了很多水,却还是纾解不了这股干渴。
这其实是体内的津液不足。津与液的作用,都是帮助我们滋养身体。如果身体内津液不足,就像一条河流里面的水少了,船舶无法正常航行。
夏天因为出汗过多,会蒸发我们的体液,也就是津液。吃了辛辣的食物,也会让身体消耗变大,加重津液的匮乏。
当身体得不到滋润,会出现机体“缺水”,这时候喝进去的水,虽然可以为身体补充水分,但是还没有转为身体津液,就成为汗或者尿液流失掉了,不能真正的帮助身体解渴。
很多阴虚的朋友,本身就有些津液不足,加上天气的原因,整个人就像一口没有多少水的锅,被架在火上不停的煮,身体会觉得发热发烫,甚至还会出现晚上睡不着,盗汗等等情况。
这时候可以适当吃一些酸甜味的东西,酸能收敛虚火,化津液,而甜与酸相应,让体内的津液得以补充。
最适合夏天喝的饮品就属酸梅汤了,里面最重要的主料乌梅,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收一收身体外浮的虚热。它虽收却不涩,还能生津,适合容易口干的人。
这里有一份古方配比的老北京酸梅汤,随煮随饮,好喝又滋阴。
点击下图购买
04
小暑的黄鳝,赛人参
一年当中,小暑前后的黄鳝,最为肥美。
黄鳝,冬蛰夏出。冬天蛰伏,春天开始摄食,到小暑前后,已经积蓄了大半年的能量,刺少肉厚,滋味正浓。
如今,一道“响油鳝糊”,仍是苏帮菜的“杠把子”之一。
在古代人眼中,黄鳝除了好吃,它的滋补之功也不下于人参。
《本草经疏》中说它,甘温具足,可补中益血。意思就是,它可以补益脾胃气血,改善胃部气血不足引起的不舒服。
所以,越吃越饿、四肢无力、大便稀溏等因脾胃引起的各种问题,不妨趁着黄鳝最是滋补的时候,买些来吃。
此外,清代名医张璐所著的《本经逢原》里,有一味“大力丸”,其中就用了黄鳝。
明代的《本草纲目》也记载,鳝鱼性味甘温无毒,入肝脾肾三经,能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湿。
小暑之后,暑气蒸腾,人也昏昏沉沉,躺在凉席上不愿动弹,吃一道凉拌黄鳝,或许可以让你“满血复活”。
-END-
小暑,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是炎热难熬、充满抱怨的日子,但是阳光越灿烂,生命越要顽强。
用行动去寻觅一处清凉,得一份心静,将煎熬化作享受,将炙热化为温柔,把炎热的日子过得其乐无穷。
文章最后,我们一起来听听梁老师的小暑建议吧~
去睡力铺,获取更多生命能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