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被分为男子和女子,他们在外形上、生理上以及力量上都有所不同,而男人和女子的结合,是延续人类文明的根本。
最早的结合方式,只是通过生理上的引导,并没有如今条条框框的约束,那时的人们没有什么文明意识,只知道遵从内心的想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体内的羞耻感与控制欲作祟,也有了一些经验,逐渐将“结合”的事宜悄悄完成,生育文明和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这两件事在人们心中是令人兴奋的,所以才会有喜结连理,喜得贵子等词语的出现。
直至今日,人类已延续了几千年之久,老祖宗们也累积了许多生活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令其衍生一系列的文明。
在这千年里,老祖宗们累积的生活经验,以文书或俗语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后世能够更好生活的基础。
比如这句“男怕八月,女怕腊月”那这是什么意思呢,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
01男怕八月
自人类诞生起,由于男子和女子不同的结构差异,所做的事情和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
最开始女子因为能生育,孩子只知母不知父,所以有了母系氏族的产生。
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开始建造房屋,种植粮食,男子力量远高于女子,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又产生了男系氏族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思想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从最早的农耕文明开始,我国就有男耕女织的习俗,男子负责在田间播种和丰收,女子负责在家织布、做饭,以照顾丈夫为主。
产生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因为男子身材健硕,力量庞大,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所以需要力气的大活都交给了他们。
而八月这个时间点,是许多农产品大丰收的日子。
如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此句中的五月与现在八月指的都是丰收的日子,只是所做农产品不同。
此句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佃户人家很少有写下来的月份,到了丰收月更忙。
所以,在八月对于男子来说,会有数不清的农活,光凭这一点来说,八月会让男子十分的劳累。
从道学思想上来看,男子体内阳气重,体温本就比女子高一些,而八月是酷暑之际,许多人都有可能受不了炎热而中暑。
而男子要在这酷暑之际下田做活,顶着烈日炎炎,风吹日晒。
在这种温度高的天气下,人体内的温度本来就很难散出去,在干了大量的农活后,身体又会产生诸多热气,又难以排解。
就这样,原本的热气无法出去,又增加许多热气进来,身体根本承受不住这样多的热气,就会反噬到他们身上。
一般来说,有这些症状,头昏干燥、持续发热,属于典型的风热感冒,而即便是得到了丰收的农户们也没有什么银钱,在他们眼中看郎中就是浪费,所以一般会硬挨过去。
可见,男怕八月并非没有道理。
02女怕腊月
道学讲究阴阳调和,人体内切不可太多阴气也不可太多阳气,男子阳气重,女子自然是阴气盛,才能相互子结合彼此调节。
与男子相比,女子身材矮小、皮肤娇嫩、力气削弱,不适合干力气活,但女子心思缜密,更适合干一些精密的活,比如女工、家庭的琐事。
阴气重本身就让女子更惧怕寒冷,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但又要忙着过年,购买年货和做菜做饭的重任又交给了女子,让其不得不干活。
在这样寒冷的天气,女子更容易受寒,再加上干活没有休息好,难以调节,而且女子身材娇小,体内存的热气本就不多,又被寒气侵蚀,实在难以忍受,因此产生了风寒感冒。
对于这种感冒而言需要炭火、被褥和药物,持续给身体供能驱逐寒气。
可惜古代的生产能力低下,炭火向来只供富贵人家,平民百姓只能去捡些山上的柴火供暖,就连这不要钱的柴火都有可能是一家人的口粮。
被褥和药物更是稀有,平民百姓又感染了风寒,大多都只是会熬些草药汤来喝,家境贫寒的他们根本不具有对抗风寒的能力。
所以凭借着身体的本能,硬挨过去,但是女子身体孱弱,风寒来势汹汹,硬挨过去的可能性并不高。
可见,女子怕腊月确实如此啊。
03经典咏流传
其实不难看出,“男怕八月,女怕腊月”这句俗语虽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但是通过层层剖析发现确实十分有道理。
不过到了如今生产能力高、科学技术发展飞快的现代化社会,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遥远了。
对“男怕八月”来说,最难熬的就是酷暑和农活,但如今已经有了许多降温的措施,对农活也有了相应的收割机器,大大降低劳动量和得热气的可能性。
即便是得了热气,难以排解,药店随处可见有物美价廉的感冒药,也是绝大多数家庭能负担得起的,实在不行吃点药就能够解决。
对“女怕腊月”来说亦是如此。
对于酷寒或许达官贵人并没有什么感觉,但对穷人是最要命的,毕竟“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决人基本生理要求的粮食本就稀缺,更别提稍微高级一点的取暖工具和药物了,实在难以拥有。
因此历史的长河里,寒冷的冬季成为了许多穷人的索命鬼,他们大多因为得了风寒而无法医治,潦草结束自己的一生。
女子害怕腊月是畏冷,风寒难治,但是现在的取暖工具随处可见,电热毯、电烤炉以及北方的地暖,几乎达到了普及全民的地步。
得风寒的可能性渐渐降低,医治风寒的可能性却逐步提高。
04结语
老祖宗们所留下的宝贵经验,都是依照当时的环境所做,比如要做工具追赶野兽、要穿衣服遮掩身体、食物要做熟之后才可以吃、要建造房屋防止野兽侵袭等等。
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经验的经验,我们需要相信科学。
这些俗语,确实让当时的人类思虑良久,才渐渐发展起来的。
虽然,有些经验俗语放在如今已经不太适用了,但这都得益于因为科技的改变,可这些俗语仍然是由祖宗们留下的瑰宝,也验证着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