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热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啥

白癜风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在中国古代关于“酷暑”的记载里,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据记载当时的温度高达40多度,在落后的古代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就连冰块也只是出现在皇家,很难想象普通老百姓是怎样熬过那个夏天的,那时候到底能热到啥程度?

01“史上最热的夏天”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年最高气温才为39度,而通过资料记载,乾隆年间,最高温度都达到了44度的高温,当时因忍受不了热而丢失性命的人达到了一万多。

因为“热”的无限扩大,南北方多地都受到高温影响,导致农民无法出门干活,有多数无家可归的人也都被热死在街边,就连在皇宫每日的早朝都被乾隆及时叫停了,各路官员都在家避暑。

大街上也没有什么闲人,据说当时有位经营染坊的农家,害怕天气过热会脱色,就顶着大太阳去挑水,最后中暑倒在了地上被热死了,由于他不断的挑水体内水的缺少,导致脱水,不能正常摄入水分就猝死了,可想而知热的有多可怕。

只要是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无一生还,树木花草都被热死,庄稼田地被旱死,在遇到这种情况,乾隆本人也拿这天气没有办法,他尝试安抚人心,下诏书,主动承认是自己治理不好国家,让百姓跟着吃苦了,反省自己的过错,这一举动也确实帮忙安抚了民心。

乾隆在皇宫,会用冰块来降温,把冰块存在冰鉴里,冰鉴就类似现在的冰箱,可以存放冰块,但是忧天下的乾隆并不只顾自己安逸,他还写下了一首诗。

全诗意为:“我在皇宫有冰块解热都还是能感受到炎热,我的百姓们不知道是怎么度过的。”毕竟在古代古人的意识里,但凡出现“天灾”都会跟天子扯上点关系同时也就意味着上天在预警了。

作为一国之君,乾隆必须要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

02安抚民心,拨款赈灾

于是七月,乾隆下令从各地拨款粮食,在旱灾多地分发粮食和建立临时粥铺,同时要求刑部加快给囚犯准备“席棚”“冰汤药饵”;要求吏部,暂缓官员考试,全力赈灾,而且还拨款给兵部,给京城民众用于缓暑,治病。

在乾隆的政策下,酷暑带来的灾情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这些办法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天气依旧炎热,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死在了酷暑之下,据说达到了一万多人。

03在古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暑呢

那么在古代,工业和科技技术不是很发达,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暑热呢?据记载,周朝王室时就已经会用冰块来解暑了,周王室专门设立了“冰政”这样的机构,在寒冬来临之际,就会开始收集冰块,然后储存在冰鉴里,这个地方也都在地下。

除了冰块解暑,还有更换住所的办法,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们应该还能记起来,当时雍正在位期间,曾携带甄嬛等众多嫔妃前往圆明园避暑,清朝历代皇帝也都喜欢去圆明园避暑,圆明园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别称,叫“夏宫”。这也是一个避热的好办法,但是那也不是谁都能前往,基本都只有得宠的妃子和皇帝皇后能享用。

在唐代末期,人们无意间发现了硝石可以在水中达到降温,使水快速结成冰块,于是这种方法就被大量推广,在夏天人们还会利用硝石制造“冰淇淋”在冰块里加上水果或者糖果,即解暑又好吃。

但是在古代这些方法也仅限于王公贵族,而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拥有那么多的冰,就连水也是很少。在民间,冬天时人们晚上会提前放一桶清水,上第二天冻成冰块后,就能拿来储藏,以备夏天使用,但不是人人都具备储藏冰块的条件的,所以人们会通常是通过减少穿衣数量,喝凉茶的方式来解暑。

04导致酷热的原因

纵观种种方法,古代人民也是想尽办法抗暑了,那么出现这一酷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中部分原因,还是和砍伐树木有关,乾隆登基之后,对紫禁城的宫殿都大量的增修和翻修,古代宫殿大多数都是用木头制作的,所以这也耗费了大量的树木,导致树木花草无法正常吸氧气。

其次还开荒种地,造成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最后就逐渐形成了全球变暖的局面,所以出现了如此高温。

其次还有史学家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高的温度,是因为小冰河水温度回暖气,那一年正处在气温上升的阶段,所以高温才会持续上升。

而对于现代,历年温度统计中,年被称为近年最热的一年,全球气温14.9摄氏度,很多地方都容易发生火灾,就比如澳大利亚的那场大火,整整烧了四个月,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多人伤亡。

但是之所以造成如今这个局面,就是因为人们不断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温升高,肆意破坏生态系统,令温室效应不断严重。

05总结

乾隆八年,是历史上罕见的极端炎热天气,这场高温带走了很多生命,形成了巨大的天灾,但好在有乾隆举行的一系列措施,才没有让形式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夏天的炎热对我们就是一种折磨,现代科技很发达,基本上只要不出门,就感受不到炎热。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退耕还林,让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不然终有一天,我们会自食恶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12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