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自然水源多样取水方法全解析

在野外探险或紧急求生时,如何获取饮用水是关乎生存的关键问题。本文汇总了多种野外取水方法,从传统的挖掘地下水、净化地面水,到利用现代科技和自然现象的取水技巧,全面解析了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有效获取饮用水。无论是通过动物踪迹、植物生长特性,还是利用日光蒸馏、冰雪融化等自然手段,这些策略都能帮助你在野外找到宝贵的水源。

01利用动物习性、植物生长与地形特点寻找水源

《大学生军事理论》中介绍到,在野外生存或探险时,寻找水源是至关重要的技能。本章节将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动物习性、植物生长情况以及地形特点来有效地找到水源。通过观察动物习性,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寻找水源的线索。例如,昆虫聚集的地方往往潮湿,这可能意味着地下有水源。此外,一些动物如鱼类、鸟兽的停留地也可能指示着水源的存在。甚至可以通过观察野生动物的足迹来判断它们可能的水源方向。植物生长的特点也能帮助我们寻找水源。通常,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往往有水源,因为植物需要水分才能生长。观察树林的生长状况、树木的形态以及石头上是否长有苔藓,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水源的线索。最后,根据地形特点也能找到水源。比如,在山扭头的地方、盆地、山谷岸边以及群山环抱的低洼地,都更有可能找到水源。这些地形特点反映了地下水的存储和运动情况,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水源。

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寻找水源:昆虫聚集,找水有利,在地下水埋藏的地方,往往出现昆虫聚集的征候。如蚂蚁、蜗牛等喜欢在此做窝聚居;冬天,青蛙、蛇等动物喜欢在此冬眠;夏天蚊虫喜欢在此盘旋。大鱼出洞,水源丰富,在我国南方,许多溶洞、地下河流中都有鱼,这些鱼跳出溶洞,说明此地有丰富的水源。鸟兽停留地,必有露天水,各种鸟类经常停留或栖息的地方会有露天水。动物足迹,指向水源,野生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水源,寻找野生动物的足迹,判断其运动方向,顺着方向寻找水源。根据植物生长的特点寻找浅层水:通常植物生长茂盛之地往往有水源。观察树林的生长状况也可判断有无地下水,如正常生长的树木,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2米。树木上部歪斜,这是由于缺水根扎不下去的缘故,树木自然形成的歪斜,表明倾斜方向有水源。地下水串通的大裂缝、落水洞口的石头,其表面经常潮湿,长满苔藓,也是寻找地下水的标志。根据地形寻找水源:地形、地貌反映了地下水的存储和运动特点,可以归纳为:山扭头,有水流;万山丛中一盆地,寻找水源较容易;注地连成串,暗河在下边;崇山峻岭水源多,山谷岸边有清泉;山区平原交界线,多有储藏地下水;岩溶地形水源多,地貌迹象是线索;群山抱注地,地下水富集。

02利用植物特性寻找和收集水源

根据《家庭自医自救手册》的描述,在没有明显水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周围的植物来找到水。一些植物的根部可从地下吸收水分,通过特定的方法,如凝结水或植物中取水,我们可以从这些植物中获取宝贵的水资源。植物中取水:某些植物,如集水类植物和槲寄生植物,它们的叶片呈中空状,经常贮有水。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乔木枝干上。摇动竹类植物,如果能听到咕嘟声响,也表明其中有水存在。根部取水:在澳大利亚,一些特定的树种如沙漠树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可以挖出并砍成小段,吮吸其汁液来获取水分。棕榈类植物取水:扁形棕榈、椰子树等棕榈类植物含有糖份的树汁,不仅可口而且能提供必要的水分。但需要注意的是,成熟椰子中的果汁可能会引起腹泻。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周围的植物来解决水源问题,这在野外生存或探险活动中尤为重要。

凝结水植物根部可从地下吸收水分。挑选健壮、枝叶浓密的嫩枝条,袋口朝上,袋的一角靠下,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在袋内产生凝结水。植物中取水集水类植物杯型植物和槲寄生植物叶片呈中空状,经常贮有水。这些植物多寄生在高大乔木枝干上。竹类中空的节间也常存有水,尤其是那些年老的茎秆。摇动它们,如果能听到咕嘟声响,肯定有水。在每一节的顶剖开一“V”形槽口,将竹杆倾斜就可倒出水来。寄生类植物高度从5厘米至9米不等,一般高为30~厘米。有些种类在组织中贮有大量的水分。在叶片基部形成的贮水器中也都积有水。许多瓶状叶植物能收集和保持水分。在饮用前要滤去陷进瓶状叶内的各种小昆虫及其他残骸物。根部取水植物在澳大利亚,水树、沙漠树和血木的根部都靠近地表,很容易挖出来。将树根砍成约30厘米一节,剥去根皮,吮吸汁液,或者直接刮到树根髓部,挤出树汁。棕榈类扁形棕榈、椰子树和夏柏榈都有含有糖份的树汁,相当可口。先弯曲花茎至顶端砍断,当这份浓稠汁液流出之后,可以在24小时内重新恢复。椰子汁富含水分,但成熟椰子中的果汁有很明显的轻泻功能;饮用会引起腹泻,从而失去更多的水分。

03野外饮水安全与应急伤病处理

《国防知识教育》一书指出,在野外生存或探险时,确保饮水安全和及时处理伤病是至关重要的。获取安全的饮用水是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通常,雨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但当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时,需要通过观察水质来进行初步判断。清澈透明的水质通常比浑浊的水更安全,而无味的水比带有异味的水更适宜饮用。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测试方法,如用白纸测试水迹,来进一步评估水质。在野外,应急伤病处理同样重要。昆虫叮咬是常见的问题,穿着长袖衣物和使用驱蚊剂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昆虫叮咬或其他伤口,及时清洗并涂抹适当的消毒剂是必要的。此外,野外还可能遇到昏厥、中毒、中暑和冻伤等紧急情况,了解基本的急救措施和处理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潜在风险。总之,掌握野外饮水安全知识和应急伤病处理方法,对于确保野外活动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第六节获取饮用水的方法获取饮用水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条是挖掘地下水,另种是净化地面水。我们只介绍一下从地表水获取饮用水的方法。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饮用。下雨时,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头盒、杯子、钢盔等容器收接雨水。当没有可靠的饮用水又无检验设备时,可以根据水的色、味、温度、水迹,概略鉴别水质的好坏。纯净水在水层浅时无色透明,深时呈浅蓝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碗盛水观察。通常水越清水质越好,水越浑则说明杂质多。一般清洁的水是无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则时常带有一些异味。地面水的水温,因气温变化而变化,浅层地下水受气温影响较小,深层地下水水温低而恒定。如果所取样的水不符合这些规律,则水质一般都有问题。此外还可以用一张白纸,将水滴在上面晾干后观察水迹。清洁的水无斑迹,如有斑迹则说明水中有杂质,水质差。在野外最好不要饮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而以从断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为佳。饮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时,可在离水边1~2米的沙地上挖个小坑,坑里渗出的水较之直接从河湖中提取的水清洁。在野外,可以用饮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矾等药品净化水。在专家指导下,还可用一些含有粘液质的野生植物净化水。切记,无论多么口渴,都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万不得已时,也要把水煮开再喝。第七节野外常见伤病的防治昆虫叮咬的防治:在野外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长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揉驱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昆虫。被昆虫叮咬后,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止痒消毒。蚂蟥是危害很大的虫类。遇到蚂蟥叮咬时,不要硬拔,可用手拍打或用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挤伤口以防感染。部队行进中,应经常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驱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为4~8小时。此外,将大蒜汁涂抹于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作用。昏厥:野外昏厥多是由于摔伤、疲劳过度、饥饿过度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脸色突然苍白,脉搏微弱而缓慢,失去知觉。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一般过一会儿便会苏醒。醒来后,应喝些热水,并注意休息。中毒:其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胃疼、心脏衰弱等。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洗胃,快速喝大量的水,用手指触咽部引起呕吐,然后吃蓖麻油等泻药清肠,再吃活性炭等解毒药及其他镇静药,多喝水,以加速排泄。为保证心脏正常跳动,应喝些糖水、浓茶,暖暖脚,医院救治。中暑:其症状是突然头晕、恶心、昏迷、无汗或湿冷,瞳孔放大,发高烧。发病前,常感口渴头晕,浑身无力,眼前阵阵发黑。此时,应立即在阴凉通风处平躺,解开衣裤带,使全身放松,再服十滴水、仁丹等药。发烧时,可用凉水浇头,或冷敷散热。如昏迷不醒,可掐人中穴、合谷穴使其苏醒。冻伤:如发现皮肤有发红、发白、发凉、发硬等现象,应用手或于燥的绒布磨擦伤处,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冻伤,轻度冻伤用辣椒泡酒涂擦便可见效。如发生身体僵硬的情况,不要立即将伤者抬进温暖的室内,应先磨擦肢体,做人工呼吸,待伤者恢复知觉后,再到较温暖的地方抢救。蜇伤:被蝎子、蜈蚣、黄蜂等毒虫蜇伤后,伤口红肿、疼痒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要先挤出毒液,然后用肥皂水、氨水、烟油、醋等涂擦伤口,或用马齿苋捣碎,汁冲服,渣外敷。也可用蜗牛洗净后捣碎涂在伤口上。此外,蒜汁对蜈蚣咬伤有疗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12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