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如今正值小暑时节
是三伏天的入伏阶段
小暑之后的大暑
便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劳累
大家更应注重自身的养护
小暑节气
我们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今天,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教授,为大家分享那些藏在三伏天里的养生智慧。三伏天里适宜
开启冬病夏治、保持清淡饮食
开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治十分重要。“夏治”是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三伏天里,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为天灸疗法。天灸疗法,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敷贴于穴位、患处,通过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甚则起泡,如同灸疗达到刺激穴位、激发经络、调整气血来防治疾病的方法。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是岭南地区最具群众基础的中医传统疗法。在晋代葛洪、鲍姑两位著名医家的影响下,天灸在岭南地区盛行并广泛开展。医院继承前人经验的同时,根据人体阴阳消长、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遵四时变化而预培人体之阴阳,即“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在一年中选取两个节令进行天灸,促进人体阴阳转化,以改善体质、防治疾病,即“夏养三伏,冬补三九”,顺应天时,发展出“三伏”和“三九”天灸疗法体系,推动了天灸疗法的传承与发展。天灸疗法的适应症1、肺系相关病症: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慢性肺气肿等)、慢性咽炎、虚人感冒等病症。
2、痛症: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胃痛、痛经等慢性疼痛疾病。
3、其他类:失眠、抑郁、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
适宜清淡饮食,补中益气
夏季气温高,机体内热量不易散发,胃肠道内温度也较高,骤然接受冰凉之物,会导致胃肠痉挛,出现腹痛。同时,夏季多雨、高温,潮湿而炎热,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创造了条件,为胃肠道疾病多发季节。人体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生理功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出汗多、小便少、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所以这时更应该清淡饮食,以适量为宜,以甘淡的饮食方式来养脾胃(中焦)之气。热在三伏
需防中暑、伤脾胃和湿疹
防中暑热在三伏!暑乃夏季的主气,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故《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防伤脾胃、湿疹
夏日给人一种闷热、湿热感,让人难以忍受,而在人体上,毛孔舒张,腠理大开,此时食用冷饮、凉食给人的感觉就是爽快,殊不知其实这是很伤脾胃阳气的做法,脾阳不足,就容易出现胃肠道不适。中医认为湿疹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与体质、情志、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有关。夏日湿气较重,湿邪是湿疹的主要发病因素,湿邪黏腻、重浊,故病多迁延。本病病位在皮肤,基本病机是湿热相搏,化燥生风,皮肤受损。饮食建议
盘中餐里可多些酸苦食物
入夏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食欲会随之减弱。在小暑时节,可多食带酸味和苦味的蔬果,一来可以开胃生津,二来可以健胃健脾。饮食上,可以适当吃苦瓜、西红柿等苦味及酸味食物。祛湿上,可以食用有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多按揉4大穴位
对养生有益处
小暑节气,按揉穴位“中脘、气海、关元、命门”五分钟左右,对养生很有益处:中脘:位于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具有健脾开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气海:位于前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具有补元气的功效。关元:位于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肾固本纳气的功效。命门: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具有振奋肾阳的功效。记者薛平世编辑|任君飞责编|张秀丽通讯员
黄文杰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