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一天,好热!
入伏第二天,好好热!
入伏第三天......
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12日是入伏首日,
常州、金坛、溧阳三地
最高气温分别达到36.2℃、35.3℃、36.4℃,
均为今年以来最!高!温!
可是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看看今年三伏天具体时间你就知道了:
初伏:7月12日-7月22日
中伏:7月23日-8月1日
闰中伏:8月2日-8月11日
末伏:8月12日-8月21日
昨天室外的最高气温是35℃,
城市路面的温度差点“爆表”。
像昨天这样的35℃高温,
有媒体做了个实验,
水泥路面的最高温度为66℃,
草面路面的最高温度为45℃。
要知道,
人体皮肤温觉为20~47℃之间,
温度在35℃左右,人体皮肤产生温觉;
超过45℃,产生热甚至烫的感觉;
达到47℃,有烫伤痛感;
大于50℃就会烫伤形成水泡;
如果是60℃,接触一分钟,
人体皮肤就会造成Ⅲ度烫伤!
走在热气腾腾的路上,
都被晒出原形了,
真是不好意思,
小仙女的身份就这么暴露了…...
就连央视主播朱广权,
这次也来调侃高温了!
一张嘴就是freestyle~
“小伙伴儿们,我只想告诉你们
热不仅仅是今天的事儿
明天后天大后天都是热情似火艳阳天
原本想空调WiFi西瓜
却热得差不多能出锅撒把葱花。”
之后还在微博里补了一句:
“夕阳西下,熟人已经回家”
厉害了word哥,
央视主播不正经起来,
墙都不扶就服你!
已经入伏了,
但大家是否真的开始重视起来了呢?
可能你觉得无所谓:
“哪年不入伏?能有啥事!”
但小编只想说:图样图森破!
年轻人啊!
入伏不仅仅是天会很热那么简单!
入伏入不好,
是会落下病根的!
不信来看看!
你真的知道“三伏天”吗?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三伏”只是一个听起来好听的名字,三伏天的伏的真正意义是:“邪!”
虽然听上去很吓人很震撼,让人很紧张,为了缓解一下气氛,我们先来进行个知识小问答,一定有你想知道的!
1、为什么三伏最热?有科学依据吗?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2、过不好三伏为什么会落下病根?
其实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俗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会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你的三伏天过对了吗?很多人肯定认为,
过好三伏一定是防暑,
错!!!
正好相反,
要一心防寒!防寒!防寒!!!
夏天不防暑要防寒?
如此的高温却要防寒?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听过“冬病夏治”吗?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就是因为伏天开始,你可能因为以下这些事情而导致寒气入体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吃冷饮等。
后果多严重呢?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位30多岁的女性,夏季一天要吃5根冰棍,每天都要吹空调和风扇,两年以后,她得了硬皮病,全身皮肤变硬变黑,并出现内脏损害,这就是寒邪由表入里的严重后果!
夏日防寒怎么做?夏日防寒这几件事不能做1、空调房睡一夜——易致热中风
很多人到夏天喜欢开着空调裹着棉被睡一整夜。医院主任医师路波表示,室内外温差过大,会使全身毛孔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热中风”。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使用空调时间不要过长,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差最好不超过5℃。
2、一早去晨练——易致心脑血管意外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园去晨练。但是夏季早晨6点前,各种有害物质在空气中聚集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而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的消耗大,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对人体耐受力提出很大挑战,很容易支撑不住,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因此夏季应尽量避开过早晨练,应改为黄昏时间。
3、渴极猛灌水——严重可至心肌梗死
三伏天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喝~毫升即可。
4、运动后猛喝冷饮——诱发心梗
如果在剧烈运动之后大量饮用冰饮,虽然会带来短暂的舒适感,但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加剧,引起血压波动,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心梗。
夏季降温要适度,最好采用逐渐降温的方法,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
5、刚吃饱就午睡——易诱发脑梗死
三伏天高温,很多人晚上睡不好,中午时午睡半个小时左右很有好处。但忌餐后即睡。
因为高温导致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器官和大脑争血,此时入睡便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可以在午餐前小睡30分钟,或者午餐后半小时后再午睡。
6、出汗后洗冷水澡——易形成血栓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温度也高,洗个冷水澡,这种突然的冷刺激不仅仅会造成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有时甚至会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满身大汗的时候,先用毛巾擦干汗,再去洗澡或者吹冷风。如果要冲冷水澡,最好先用冷水冲四肢,等身体适应后,再冲全身。
7、烈日下光膀子——可致肾脏疾病
不少户外工作者图凉快,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干活,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是夏季人体前心后背上的毛孔都打开了,如果长期被紫外线照射,除了会被晒伤,还会导致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引发肾脏疾病。
高温天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特别要避开日照最强的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必须工作时,每两小时要去阴凉地稍作休息,并且要戴帽子,多喝水随身带着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防暑降温药品。
8、蔬菜水果当正餐——易致肠胃病
夏天因为天气炎热,许多人都没有什么胃口。有些人甚至经常用水果蔬菜来替代正餐。夏季人体的代谢速度比冬天要快,不吃主食会让人体阳气受损,免疫力下降,导致易患疾病。
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等,同时要多补充水分和盐分。
谨防心脑血管疾病据医院急诊室医生介绍,每年三伏酷暑的时候都会接诊大量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气温升高1℃,
心脑血管病患者增17.3%!
“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中国医院医师刘馨雁说,既往的统计数字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为什么三伏天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飙升?
(1)三伏酷暑,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脏器的供血就会相对减少;
(2)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3)夏天出汗多,人体的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造成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引发心肌梗死;
(4)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容易烦躁,紧张,加上天气燥热,睡眠质量下降,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脏的耗氧量增加,万一再有过度劳累等因素,发病危险就更大了。
在伏天里,
保护心脏很重要!
而且大家都知道:
多吃坚果对心脏最有益!
此外可以用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煮汤,
和坚果配成下午茶,
清热解暑又利湿!
真正炎热开始了,
大家都要做好准备!
切勿贪凉!
防暑!
防寒!
防生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