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文化与养生

小暑节气的文化与养生

本文提要∶

一、略说

二、小暑三候

三、小暑民俗

1.食新

2.吃饺子

3.吃面

4.食藕

5.吃伏羊

6.回娘家节

7.晒书画衣物

四、小暑养生

1.注意补充水分

2.汗出过多造成的影响

3.小心夏日受寒

4.注意中暑

5.调整睡眠

6.运动的注意事项

7.心态的调摄

8.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9.解暑小饮

五、暑热诗词

一、略说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就是热的意思,古人认为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为小暑。所以有谚语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也就是“热在三伏“。小暑之后正是三伏天的头伏,这时候天气炎热,热浪袭来,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措施,过一个清爽愉悦的夏天。二、小暑三候每个节气都有他的三个物候,我们来看小暑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初候温风至,初候的时候大地上已经没有了凉风,刮过来的风里面都带着热浪,所以叫做温风至。唐代诗人元慎也有“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的诗句。我们感受了温风就会引起风热感冒,这时候可以用银翘散或者桑菊饮来治疗。银翘散用于治疗温病初起,温病初起就是典型的风热感冒。而桑菊饮治疗风温初期,但咳,身热不甚。温病和风温相比,风温更加轻一些。二候蟋蟀居宇,二候的时候天气越来越炎热,蟋蟀离开田野。千王比较阴凉的庭院。《诗经》里面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诗经》中的八月就是农历的六月。蟋蟀也叫做促织,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有《促织》这一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于封建官僚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情况感到愤满不平。其实蒲松龄并不是主要写促织,而是通过促织这件事情从而论述一些问题,相当于借物言理,这也是古人写文章惯用的手法。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篇文章,写的比较长,但是寓意深刻而悠远。三候鹰始鸷,三候的时候,老鹰开始在清凉的天空飞翔,有个词叫做鹰击长空,给人以激励奋进之感。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面讲:“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鹰和隼都属于猛禽,眼神锐利,展翅高飞,有不可阻挡,舍我其谁之风。庄子在逍遥游里面也记载了鹏,里面说:“《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所以大鹏展翅,鹏程万里都是指的人们宏图大展,而宏图大展的这幅画中,往往也都描绘雄鹰展翅、大鹏高飞的图景。三、小暑民俗我们再来看一下小暑的民间习俗,在民间有时心吃饺子,晒书画衣物等习俗。1.食新在过去的时候,小暑有“食新”的习俗,也就是小暑过后尝新米。劳动人民将稻谷,加工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我们中华文化特别崇敬神灵以及先祖,任何重要的节气或者节日,我们都要供祀,这也是我们崇敬大自然,心怀感恩的体现。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就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们崇敬大自然,感恩大自然,这是从古至今祖先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品格。2.吃饺子在小暑的时候,还有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所以头伏吃饺子是传统的习俗。在伏天的时候人们往往胃口不佳,日渐消瘦,这就是所谓的苦夏。在古代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丰裕,所以饺子是难得的美食,可以开胃。3.吃面在小暑还有吃面的习俗,也就是在伏天吃面,这个习俗从三国时期就开始了。《荆楚岁时记》里面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因为五月人们都称之为五毒月,六月初也占五月的边儿,所以叫做辟恶。还有吃炒面的习俗,炒面可以止泻、实大肠,因为伏天湿气比较重,面经过一炒就可以养脾,脾主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强健了之后,湿气就得以运化,所以中国的很多民俗里面,有很多的养生智慧。4.食藕在民间小暑还有吃藕的习俗,藕与偶同音,偶就是双的意思,就是成双成对,所以民俗里面有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的美好寓意。再有一个就是藕出自荷花,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面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藕也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这是从“意”方面来说。从“用”方面来说,藕可以清热凉血散瘀。我们在夏天食用藕是非常合适的,从大的方向来说,藕生长在水里,所以可以清热,夏天暑热之时食用有很好的清热降暑的功效。5.吃伏羊还有一个习俗,是入伏以后吃羊肉,叫做吃伏羊。这个习俗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尧舜时期,尧舜时期属于神话传说时代,大禹治水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广为流传。舜耕于历山,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他行孝的故事也影响了从古到今的启蒙儿童。这个吃伏羊的习俗一般在徐州比较流行,当地有“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的民谣。6.回娘家节说起“六月六接姑娘”,这又引出了小暑节气的另外一个习俗——回娘家节。古代女儿回娘家得看什么时候空闲,如果是农忙时候得在丈夫家生活。如果是农闲期间,这就为回娘家提供了时间的方便。所以有句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7.晒书画衣物晒书画,晒衣物,是因为这时候潮湿,所以晒一下有利于保存。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故事,传说这天又是龙晒鳞的日子,所以遇到晴天就要将书籍拿出来晒一晒。有句谚语叫做:“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所以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在阳光下晒一下,可以杀虫,可以防潮,有利于保存。四、小暑养生我们再来看一下小暑的养生1.注意补充水分小暑前后气温升高,人体容易缺少水分,所以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补充,可以喝一些淡淡的盐水,还可以做一些绿豆粥、莲子粥等以健脾养胃生津。也可以吃一些水分比较多的果蔬,比如黄瓜、西瓜、苦瓜等等。黄瓜含水量特别多,可以很好地补充水分,还有维生素,但是热量却很少,是减肥的佳品。西瓜是夏日水果的主角,近代医学家万友生曾说:“夏日受热者服之,如醍醐之灌顶,甘露之撒心也”。南宋时候文天祥写过一首《西瓜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可见西瓜有很好的清热生津之功效。苦瓜味苦,苦入心,可以清心火。当我们缺少了水分之后,会很容易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嗓子干痛,小便短赤等等,这是阴液不足,不能制约火热之气,所以这时候就要滋阴祛火利水,想到一首方子,是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里面的导赤散,用于治疗水虚火不实,心经火热证以及心火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症状,由生地、竹叶生甘草、川木通组成,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2.汗出过多造成的影响夏季天气炎热,尤其是过了小暑之后,气温更加升高,这时候会影响人们的胃口,造成食欲不振,这时候尽量少吃那些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虽得一时之快,但对脾胃有伤,且辛辣之性最发散,容易引起汗出过多,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就会造成心慌、气短等症状。而且津能载气,汗也是津之一,所以汗出过多也会耗气。汗属阴,汗出过多则阴伤。所以汗出过多就会造成气阴两伤,引起神疲乏力,口干咽干,自汗盗汗,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症状。这时候有个方剂叫做生脉散正好可以对治,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一补一润一敛,可益气养阴,治疗由耗气伤阴而引起的气阴两伤之证。3.小心夏日受寒天气炎热,什么往往会降温避暑,吹空调,吃冷饮这是最快速降温的方法。如果控制在适量适度,那是可以的。如果温度过于低,吃冷饮太多,这样反而会引起寒病。所以在暑天受寒的人特别多。人们往往会认为在冬天受寒多,其实暑天是最多的,因为冬天气候寒冷,腠理闭塞,人们穿的又特别多,这样反而寒邪不容易侵入。在暑天,腠理大开,加之空调开的温度特别低,这时候寒邪就特别容易侵入人体,再加之肆食冷饮,外寒内寒相继侵入人体,就会引起恶寒发热,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4.注意中暑夏日中暑,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其实中暑这个词,其中包含了很多疾病,首先属分为中暑和伤暑。伤暑又分为阴暑和阳暑,这都是不一样的。中暑就是暑邪直中于人体,容易引起昏厥、高热、汗出等症状,这是一个急症,需要及时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扣,赶紧补液治疗。伤暑相对于中暑就轻一些,其实暑天见得最多的是阴暑,暑天天气炎热,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到阴凉处,有的在空调屋,这样寒邪就会侵袭人体,其实阴暑就是在暑天感受了风寒邪气。表现为恶寒发热,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等症状。恶寒发热、脉浮,这就是外感寒邪。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这是体内有湿,因为暑天就会夹杂着湿邪。这时候可以用香薷散治疗,香薷散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其中的君药是香薷,香薷被称作为“夏月麻黄”,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由香薷、白扁豆、厚朴组成。所以香薷散也是治疗阴暑的主方。这时候的脉不是数的,数就代表热,所以这时候没有热。如果有热的话,就不能用香薷散,这时候可以用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治疗暑湿伤表所致的感冒,新加香薷饮在香薷饮的基础上加了金银花、连翘,增加了清热的功效,所以这时候如果有热象的话可以用新加香薷饮。虽然也有发热恶寒等外感的表现,但是这时候会有口渴面赤、小便短赤、心烦等内热的情况。当然暑多夹湿,也会见到肢体酸痛、头重、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脘痞闷、恶心、腹胀等湿邪的现象。还有一个方子,那就是藿香正气散,这也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也就是用来治疗肠胃感冒的。外可以解表散寒,内可以行气化湿。那么香薷散和藿香正气散有什么区别呢?香薷散治疗的更注重于表,也就是外感风寒,同时治疗内伤湿邪。藿香正气散偏于治疗肠胃症状,腹痛、腹泻、呕吐等,同时治疗外感风寒。如果没有外感风寒,只有肠胃道的症状,藿香正气散也是可以用的,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阳暑就是由暑热之气直接伤及了人体,这是热证。这时候可以用六一散、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生脉散等等根据情况加减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因为暑为阳邪,易耗气伤阴。暑之性,就是湿加热。所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这是治疗阳暑以及阳暑善后所用的方法。5.调整睡眠夏季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睡眠质量差。夏季通于心,火热扰心就会心神不安,热迫津出,耗气伤阴,这些都会引起睡眠质量的下降。这时候我们要益气养阴,敛汗安神,可以以生脉散为基础,再加上敛汗、清热、养阴、安神之药,比如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百合、莲子、莲子心、丹参,水煎服,或者泡水服用。如果是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而引起的失眠,这时候可以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如果是心阴不足的可以用天王补心丹。如果心火亢盛可以用朱砂安神丸。如果胆郁痰扰可以用温胆汤。如果痰热扰神可以用黄连温胆汤。心肾不交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和交泰丸。心胆气虚可以用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总之引起失眠的有很多,在这里重点介绍了由于气阴两虚,火热扰心而引起的失眠。6.运动的注意事项夏天的运动不要过于激烈,最好是做一些平缓的活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或者散步等等。再有就是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可以在清晨或者傍晚去锻炼,这时候可以避免日光的暴晒。还有就是运动后及时的补充水分。7.心态的调摄暑天之后更要调摄心态,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夏季属火,心亦属火,所以夏天人们更容易心情烦躁,所以这时候调摄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练练书法,打打太极,练练琴,侍弄一些花花草草,读书写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修身养性,平心静气,所以老子说“静为躁君”,我们要让躁臣服于静之下,让我们更好的明心见性,更好的观心,这样静则生慧,那么躁气自消,且心静自然凉,这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好方法。8.冬不坐石,夏不坐木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坐在木头上,老话讲:“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因为冬天的石头上寒气特别重。夏不坐木,是因为夏天的时候雨水比较多,木头会吸潮气,我们如果坐在木头上时间久了,湿邪就会侵犯人体,如果侵犯到脾胃就会引起腹胀、腹痛、腹泻。如果侵犯到皮肤就会引起皮疹。我们的老祖宗在名谚里,也处处体现着养生的智慧。9.解暑小饮夏日解暑,我们可以喝一些解暑小饮,比如酸梅汤,用乌梅、生山楂、生甘草、玫瑰茄、冰糖,煮水饮用。也可以喝翠衣荷叶饮,用翠衣,也就是西瓜皮,把西瓜最外面的那一层皮去掉,再把里面的瓜瓤去掉,剩下的就是翠衣。荷叶、冰糖,煮水饮用。当然,绿豆汤是更加大众化的选择,绿豆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可以放上冰糖,以调口感。这些小饮都可以清热生津,止渴,我们可以在炎炎夏日喝一些清凉解暑的小饮,亦是惬意。五、暑热诗词诗能静心,以前写过几首暑热诗,今摘录,以供静心之用。《夏夜纳凉》一临夏夜诗胜暑,轻摇蒲扇数河星。欲卧书斋不能入,秋千树下听虫鸣。.7.19写于北京《暑热有感·其一》微雨湿束发,春江浣罗衣。树高蝉声远,人近犬吠迟。汉广凭云渡,天迥任星集。暑中闲扇少,月下艾烟稀。织言家里秘,耕论古今迷。更有髫三五,捉虫频称奇。谈笑省粱酒,除烦费荷汁。登抒清凉赋,纳吟苦热词。静心书为引,止渴梅数一意正方求道,不眠趁学医。感乃诗之母,梦是醒时思。夜深凉稍爽,渐听入酣齐。.7.14写于北京《暑热有感·其二》北窗纳暑气,始觉寒魄怡。衫透摇蒲扇,舌干饮酸梅。骑驴晨觅句,乘舟夜学医。渐入江南梦,一枕烟雨湿。.7.8写于北京愿大家平心静气,清凉舒爽……

.7.6写于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cs/8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