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孩子必须加保暖内衣专家过热也不好,保

“降温了,赶紧让孩子穿保暖内衣,小心着凉!”近段时间,眼瞅着气温不断降低,很多家长都要求宝宝穿上保暖内衣,以此御寒。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寒冷是孩子生病的首要因素之一,只要将保暖措施做好,冬天就不会生病。

其实这种思想也不能说不对,毕竟从现实角度来看,降温之后,孩子确实容易生病,不是感冒就是发烧,令人烦不胜烦。

更让人糟心的是,小孩子生病不像我们成年人,吃点药就解决了,95%医院,不然很容易发展成为肺炎或者其它重症。

一人生病,全家动员,这就是现在小孩子生病的现状。

然而,近日有专家提出这么一个观点,说:天冷之后,最好不要给孩子穿保暖内衣。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一、给孩子穿保暖内衣的坏处?

既然反对,必然有反对的理由,分析专家的言论,大致可以将原因归纳为下面这几点:

1、过热一样会损伤孩子的健康

低温有低温症,高温同样有中暑,从医学角度来看,其实不管是高温还是低温,都会损伤孩子的健康,二者的性质是一样的。

家长给孩子穿保暖内衣,本意是想给他们保暖,让她们免受寒冷侵害,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不过好心办坏事儿的案例,在育儿界比比皆是,根本不稀奇。

如果孩子的核心温度过高,超过人体安全阈值,又不能及时散热,轻则体温失衡,重则出现脏器功能性衰竭,严重者甚至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

因此,保暖内衣这个东西,到底是好是坏,家长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不能看别人穿,自家孩子也穿。

2、降低孩子的免疫力

按照老一辈的话,以前孩子散养,吃不好、穿不暖,可是一年到头也难得生病。现在家家物质条件好了,医院跑,而且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能引发肺炎,甚至需要住院治疗,简直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对此,美国儿科健康专家罗斯认为,人体免疫力是可进化的,不过如果长期处于适宜温度下,这种进化力度就会变得非常弱。

也就是说,适当的低温,确实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反之,免疫力就会下滑。

有时候我们不能仅仅考虑当下,也得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让孩子既赢在起跑线上,又胜在未来。

3、堵塞毛孔

众所周知,当我们感觉热时,毛孔会大量出汗,而汗液中含有大量矿物质以及代谢废料。如果穿保暖内衣,这些物质干燥之后,很容易堵塞毛孔,继而阻碍之后的排汗散热过程。

小孩子湿疹、长痱子就是这么来的,除此之外,如果排汗过多,又不能及时从外界补充水分,还会给肾脏带来巨大的负担,诱发便秘、厌食乃至神经损伤。

综合来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考虑,家长还是不要让孩子穿保暖内衣为好。

二、不穿保暖内衣不代表就得挨冻?

关于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清楚,记得几年前,网上流行过一段“狼爸虎妈”文化,爹妈让孩子穿个裤衩,零下十几度站在外面。

还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体魄与意志力,当时我就想喷,别说是几岁大的孩子,哪怕换做成年人,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这么折腾的?

我们之所以不让孩子穿白暖内衣,只是为了避免过热带来损伤,而不是想要逼着孩子挨冻或者摧残他们,二者不管是出发点还是性质都完全不同。

前文说过,孩子挨冻之后容易生病,这是铁一般的事实,它是由他们的生理发育程度决定的,擅自对抗,后果谁都无法预计。

不信看看那些“狼爸虎妈”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未来有几个没有病根的?

三、如何判断孩子冷不冷??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很冷!”这是网上盛传已久的一个梗,其实也不能怪爹妈这样,她们确实不知道孩子冷不冷。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既然无法判断,那就做好最坏打算,将预防措施准备好。

判断孩子冷不冷的措施一点都不难,广大妈妈们可以从两个地方入手:

用手心摸孩子的锁骨,如果这个部位的温度刚好,说明孩子的核心温度正常,他们并不冷;

这是老方法,摸孩子的后背,这个部位是出汗量最大的地方,如果后背大量出汗,说明孩子现在很热,需要及时散热,更换衣物。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人,都不要以“自己的感觉”为准,我们觉得热,或者觉得冷,那仅仅是针对我们个人而言,除非是那种真正大幅度降温,一天相差十几度的那种,否则个人感官并不能代表别人的感受。

四、如何减少孩子冬天生病的次数?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生病的原理,第一,它需要细菌或者病毒之类的病原体,它们是生病的关键,第二,它需要孩子的免疫力变差,这是人体抵御生病的“防线”。

找到问题的核心,下面无非就是解决问题。

家长要培养孩子讲卫生、勤洗手的好习惯,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不洗手,玩过玩具、摸过不干净的东西、上完厕所等等,都必须洗手。

看不见脏东西不代表很干净,微生物那么小,看不见才是正常表现。

顺带说一句,不存在食物掉在地上多少秒捡起来就不脏的说法,哪怕只有一瞬间的接触,该脏的还是脏,不要有侥幸心理。

至于免疫力问题,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吃好、喝好、睡好,平时再让孩子多锻炼,充足的营养、强健的体魄,都能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顺带说一句,如果孩子莫名出现免疫力大幅度下滑问题,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接触脏东西或者家中环境有问题。

很多新闻中都出现过“装潢污染”、“辐射污染”、“有毒物质”,显然,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tp/6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