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忆初恋被推荐上大学后提出分手,她嫁

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知青追忆:当年的选择,四十年后的重逢

"林芳,这是你吗?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我吗?"火车站出口处,一个熟悉的声音让我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是李大勇,我当年在梨花村插队时的队长。

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眼睛里还闪烁着当年那种坚定和善良的光芒。

我是年冬天离开北京到山西梨花村插队的知青。

那时才十七岁,懵懂无知,却要告别父母和熟悉的家乡,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前往陌生的农村。

和我同去的还有十几个同学,其中就有我暗恋已久的陈志远。

火车摇晃了整整两天一夜,车厢里挤满了各地的知青,有人唱歌,有人哭泣,有人兴奋地讨论着农村的生活,而我却一直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发呆。

梨花村位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小山沟里,村子不大,但山清水秀。

冬天的山西,黄土高坡上还残留着些许白雪,寒风吹过,刮得脸生疼。

我们二十多名北京知青被分到了四个生产队,我和陈志远都分在了三队。

刚开始,我们借住在村民家里,我住在王大娘家,陈志远住在不远处的赵叔家。

王大娘家的土炕上铺着厚厚的麦秸,盖着自家纺的粗棉被,冬天的夜晚格外冷,我常常缩成一团,想着北京温暖的家,偷偷哭泣。

记得刚到农村的那段日子,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乡亲们对我们很热情。

每天早上喝一碗小米粥,中午吃高粱面馒头,晚上喝稀饭就着咸菜。

王大娘家里有五口人,两个儿子都在生产队干活,小女儿才十三岁,但已经能做一手好饭菜。

那时候农村也不富裕,但乡亲们总会把好吃的留给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

春节那天,王大娘家煮了一大锅白面饺子,她硬是把最大的一碗给了我,说:"闺女,你离家那么远,吃点饺子,别想家。"

那一刻,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陈志远长得高高瘦瘦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特别招人喜欢。

他有文化,经常帮村里人写信、算账,村里人都很敬重他。

闲暇时,他常到王大娘家来找我,名义上是借书,实际上是来看我。

每次他来,都会先帮王大家挑水,劈柴,做完这些活儿才会坐下来和我聊天。

我心里明白他的心思,但装作不知道,每次他来,我都忍不住偷偷笑。

"小林,你看书看得眼睛都花了,出去走走吧,"王大娘笑眯眯地推我出门,"正好陈知青来了,你们年轻人多说说话。"

王大娘是个明白人,看出了我俩的心思,她常笑着对我说:"小林啊,城里来的小伙子都喜欢你这样的漂亮姑娘,不过那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最老实,将来准能成个好男人。"

我故作镇定地应着,但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年的春耕是我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

清晨,鸡还没叫,生产队的钟声就敲响了,村民们扛着锄头,带着干粮,向田野走去。

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

陈志远虽然是个书生,但干起活来特别卖力,常常帮我挑水、扛粮。

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田里除草,太阳毒辣辣地照着,地里的温度估计有四十多度。

我中暑了,头晕目眩,差点倒在地里。

是陈志远背着我,走了两里地,把我送回了村里。

我那时候身体弱,干不了重活,田间管理、施肥这些活成了我的"专长"。

最辛苦的是夏收季节。

天不亮就要下地,一直干到太阳落山。

记得第一次割麦子,我手上全是血泡,疼得晚上睡不着觉。

陈志远知道后,第二天就给我带来了一小瓶药膏,是他特意跑十里地去公社卫生院买的。

那药膏抹上去凉丝丝的,缓解了不少疼痛。

这样的小事,让我对他的情感越来越深。

我们的感情在年春天有了突破。

那天下着小雨,我和陈志远一起从公社开会回来。

雨越下越大,我们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

雨滴顺着树叶滴落,打湿了我的衣角。

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给我披上,然后突然拉住我的手,红着脸说:"林芳,我喜欢你。"

那一刻,雨声、风声、心跳声,全都混在一起。

我没说话,但也没有抽回手。

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村里公认的一对。

知青们都说我们是天生一对,乡亲们也都乐呵呵地看着我们。

晚上收工后,我们常常坐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看星星,讲述各自的梦想。

他说想考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技术员,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我说想当老师,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读书。

那时的梦想是那么简单,那么真实。

年夏天,村里得到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当时能上大学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村里开了好几次会,最后决定在几个表现好的知青中选一个。

村支书找到我,说村里决定推荐我。

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想着终于可以离开农村了,还可以实现当老师的梦想。

可第二天,政审小组说我家里有个远房亲戚当过资本家,推荐名额不能给我。

我一下子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我哭了整整一天,躲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

陈志远一直站在外面,隔着门和我说话,安慰我说:"别难过,咱们在农村好好干,总有出头的一天。"

他的声音轻柔而坚定,像一缕阳光照进我灰暗的心。

没想到半年后,村里又来了一个推荐名额,这次陈志远被选中了。

村支书说,陈志远帮助村里办了夜校,教大家认字,还帮助村里搞科学种田,贡献很大,应该给他这个机会。

我为他高兴,却也有些担心我们的未来。

陈志远要去省城上大学,而我可能要一辈子留在农村。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坐在大槐树下,星光洒在他的眼镜上,闪闪发亮。

他拉着我的手说:"林芳,等我毕业了就回来娶你,你一定要等我。"

我点点头,心里却有种说不出的忐忑。

陈志远走后,我每天都盼着他的信。

开始时,他的信很勤,每周都有。

他在信里描述着大学的生活,新奇的课程,还有他对我的思念。

后来慢慢变成了每月一封,再后来就是两三个月才有一封。

信里的内容也从热情洋溢变成了寥寥数语。

年春节,我回北京探亲,专门去了陈志远家。

他家住在西城区的一个小胡同里,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齐。

他妈妈见到我,脸色不太好看,只说陈志远有事出去了。

我坐在他家的客厅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疏离。

等了一下午,陈志远才回来。

他见到我,明显有些尴尬,眼神闪烁,不敢直视我的眼睛。

聊了没几句,他妈妈就插话说:"小林啊,志远现在在大学读书,将来会留在城里。你还是别耽误自己的青春了,在农村找个好后生嫁了吧。"

我当时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志远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

他送我出门时,小声说:"对不起,我父母不同意我们在一起。他们说,我现在是大学生了,应该找个城里的姑娘。"

我忍着眼泪问:"那你自己怎么想?"

他沉默了很久,才说:"我也不知道。"

那一刻,我明白了一切。

带着满心的失落和伤心,我回到了梨花村。

回村后的日子,我像变了一个人,不爱说话,干活也心不在焉。

王大娘看出了我的心事,常常做些好吃的给我,安慰我说:"闺女,别难过,这世上好后生多着呢。"

村里的李小刚,也就是队长李大勇的儿子,得知我的事后,常来看我,给我带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自家养的鸡蛋。

李小刚比我大两岁,老实本分,在村里很有名气,是个能干的后生。

他个子不高,但壮实,脸被太阳晒得黝黑,一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特别憨厚。

开始时,我对他的好意不以为然,觉得他只是同情我。

有一次,村里的水井坏了,大家都去河里挑水。

河离村子有两里多地,走的还是山路,我挑了半桶水,走不到一半就累得直喘气。

李小刚正好路过,二话不说接过我的水桶,一手一个,轻松地走上山坡。

到了村口,他把水桶放下,不好意思地说:"林老师(村里人都这么叫我,因为我在村里的夜校教过书),我不识多少字,但要是你愿意教我,我一定好好学。"

他那朴实的样子,让我的心微微一动。

慢慢地,在李小刚和他家人的关心下,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李小刚的母亲是个爽朗的农村妇女,她常说:"小林丫头,别想那些有的没的,咱农村人也有农村人的好。俺们家小刚对象谁交谁有福,一辈子不会亏待姑娘。"

李小刚的父亲李大勇是队长,在村里很有威信。

他对我也很好,常说:"小林这闺女有文化,又懂事,谁娶了她,准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次,县里来人征集民间故事,李大勇二话不说就推荐了我。

我利用晚上的时间,走访了村里好几个老人,整理出了十几个当地的民间故事。

县文化馆的人看了非常满意,还给了我一笔稿费。

李大勇高兴地说:"看,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年春天,村里举办了第一届农业技术展览会。

我和李小刚一起参加了,我负责写说明牌,他负责做农具模型。

我们合作得很愉快,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有他在身边的日子。

那年秋天,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我嫁给了李小刚。

婚礼很简单,就是请村里人吃了顿饭,然后我就搬到了李家。

婚后生活虽然清贫,但很温馨。

李小刚待我很好,从不嫌弃我是城里人不会干农活。

他说:"你在城里念过书,懂得多,能教育好咱们的孩子。"

他还专门在院子里辟出一块地方,让我种些花草,说是让我不那么想家。

年底,我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取名李小东。

小东生下来,全村人都来看,都说这娃娃长得像我,白白净净的,一定有出息。

李小刚抱着儿子,笑得嘴都合不拢,那骄傲的样子,好像抱着全世界。

年,我被推荐当了村里的代课老师,虽然工资不高,但总算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村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因为我不像其他老师那样严厉,我更注重启发他们思考。

李小刚也很支持我的工作,常常帮我做家务,照顾孩子。

他说:"咱家有个老师,多光荣!"

年,村里搞生产责任制,李小刚承包了一块地,又养了几头猪,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喂猪,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从不叫苦。

有时候,我看着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心里又酸又甜。

年,我通过考试成为了公办教师,工资也提高了不少。

那年,村里开始修建新房子,李小刚和他父亲商量后,决定也盖一栋新房。

他们父子俩亲自动手,从打地基到砌墙,从上梁到铺瓦,几乎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

那个夏天,李小刚黑得像块炭,但他眼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新房子盖好后,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乔迁宴,请来了村里的亲朋好友。

酒席上,李小刚的父亲李大勇举杯说:"今天,我要谢谢我儿媳妇小林。是她让我们家有了新气象,有了新房子,更有了希望!"

村里人都鼓掌附和,那一刻,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年,我爸妈来山西看我,看到我们生活得不错,也就放心了。

我爸还特意把小东带回北京住了一个月,让他见识见识大城市。

小东回来后,整天嚷嚷着要去北京上学,要考大学。

李小刚坚定地支持儿子的想法,他说:"咱儿子一定要有出息,不能像我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年,小东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为了筹集学费,李小刚又套种了一块地,还在镇上打起了零工。

那段时间,他瘦了一大圈,但从不在我面前表露出疲惫。

年,小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

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和李小刚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看着儿子能回到我生长的城市上大学,我和李小刚别提多高兴了。

送儿子去大学的火车上,李小刚紧张得不得了,一直叮嘱儿子要好好学习,别辜负了这个机会。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电子公司工作,后来还在北京买了房子,成了家。

他的媳妇是北京姑娘,长得漂亮,性格也好,很尊重我们这对农村公婆。

我和李小刚都为儿子感到骄傲。

年左右,李小刚通过亲戚关系,在县城开了一家农资店,生意做得不错。

他虽然不识多少字,但很会做生意,诚实守信,从不卖假冒伪劣的农资产品,深受农民信赖。

我退休后,也帮着打理店里的账目。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但我们感到很满足。

年冬天,李小刚的父母相继去世。

考虑到我们年纪也大了,儿子提议我们搬到北京和他们一起住。

李小刚一开始不太情愿,说他习惯了农村生活,不适应大城市。

但为了我,为了能和儿子一家团聚,他最终同意了。

经过一番考虑,我们决定卖掉农资店,搬到北京去。

回到北京后,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代。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气息,让我感慨万分。

只是这座城市变化太大,很多地方都认不出来了。

儿子和儿媳待我们很好,还特意请了家政阿姨帮忙做家务。

李小刚不习惯闲着,就在小区里当起了义务管理员,帮忙维护小区环境,和邻居们打成一片。

有一天,我和李小刚去超市买东西,在水果区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陈志远。

他戴着老花镜,头发已经花白,弯着腰在挑选水果。

我愣住了,四十多年没见,他老了很多,但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李小刚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推了我一下,说:"去打个招呼吧。"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走上前,轻声喊道:"陈志远,是你吗?"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先是一愣,然后惊喜地说:"林芳?真的是你?"

我们三个人在超市附近的小馆子坐下来,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陈志远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后来娶了同学介绍的一个姑娘,但婚姻不幸福,十年前就离婚了。

他一直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前几年退休了,现在一个人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

"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没有坚持和你在一起,"陈志远叹了口气,"后来我才明白,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那个能和你风雨同舟的人。"

说到伤心处,陈志远红了眼眶:"这些年,我常常想起在梨花村的日子,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听说你嫁给了村里的李小刚,我还去看过你们一次,但没敢进门。"

这话让我和李小刚都惊讶不已。

李小刚问:"你什么时候来过?"

"年吧,那时我出差到县里,特意坐车去了梨花村。远远地看到你们一家三口在院子里说笑,看你们过得很幸福,我就放心了,没打扰你们。"陈志远叹了口气。

这个信息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原来他还记挂着我,还曾经偷偷去看过我。

但我更感激的是李小刚,是他一直陪在我身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令我们更意外的是,陈志远说他有个侄子在儿子的公司工作,还是儿子的直接下属。

这世界真是太小了。

吃完饭,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饭后,陈志远送了我们一本他编辑的书,上面写着:"给我最难忘的朋友,愿你们幸福。"

回家路上,李小刚握着我的手说:"林芳,这么多年来,你后悔嫁给我吗?"

我摇摇头,紧紧握住他的手:"从来没有。是你给了我一个家,给了我幸福的人生。"

两个月后,我们收到了陈志远的来信,说他决定回老家河北老宅居住,不再留在北京。

信中还附了一张他年轻时在梨花村的照片,背面写着:"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梨花村。"

就在我们以为和陈志远的交集就此结束时,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年春节后,李小刚突发脑梗,医院。

情况很严重,医生说需要手术,但费用很高,可能要二十多万。

儿子说他来想办法,但我知道他刚买房,手头也不宽裕。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志远来电话说他要来看李小刚。

医院,看了李小刚的情况,然后悄悄告诉我,他有个当医生的同学,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帮忙。

在陈志远的帮助下,李小刚得到了最好的治疗。

手术费用也比预计的少了很多,陈志远还偷偷补上了一部分。

李小刚手术成功后,在医院康复了两个月,恢复得非常好。

出院那天,李小刚拉着陈志远的手说:"谢谢你,志远兄弟,你救了我的命,也救了这个家。"

陈志远摇摇头:"我欠你们的太多了,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

从那以后,陈志远经常来我们家做客,我们也去他河北的老家看过几次。

他在老家种了一大片梨树,说是想让自己的晚年也有个"梨花村"。

如今,我和李小刚在北京安享晚年,儿子儿媳对我们很孝顺,小孙子也很可爱。

陈志远也常来北京看望他的侄子,每次都会来我们家坐坐。

有一次,李小刚开玩笑说:"老陈啊,要不是你当年变心,我可能就娶不到林芳了,我还得谢谢你呢!"

陈志远苦笑着说:"我这辈子做的最大错事,就是没有坚守对林芳的承诺。不过看到你们这么幸福,我也就放心了。"

偶尔想起那段知青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我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也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当年那个十七岁离开北京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

但每当我回忆起在梨花村的点点滴滴,心中依然荡漾着青春的涟漪。

前几天,我们小区组织了一次老年人联欢会,李小刚唱了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得村里人都不如他了。

唱完后,他对着台下的我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我的妻子,是她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希望。"

台下掌声雷动,我的眼角湿润了。

曾经的失落与伤痛,都已化作今日的甜蜜与幸福。

这大概就是生活的馈赠吧,它不一定给你想要的,但最终会给你最需要的。

"林芳,走吧,孙子该放学了,咱们去接他。"李大勇的呼唤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我笑着点点头,挽着他的胳膊向前走去。

人生的列车依然在前行,而我,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同行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f/12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