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高温防中暑补水宜喝粥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即大暑表示炎热至极。
气候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思是: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常说“夏雨隔田埂”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民谚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如“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如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习俗鲁南地区“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会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枣庄吃伏羊的习俗,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新面上市,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了。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狠狠心,杀只羊,把家人都叫回来,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久之便成了一方民俗。
莆田人“过大暑”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营养的菜肴之一。大暑节那天大清早,羊肉就上市了,供不应求。人们把鲜羊肉切成薄薄的片片,以文火炖烂热食。
在大暑节前几天,将米饭拌和白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上红糖煮食,这就是吃米糟,说是可以大补元气。
大暑节天气炎热,人们为什么要吃这些属于热性的食物呢?因为大暑节气是在梅雨季节刚过后不久的月份,此时天气虽热,但人容易为暑湿所侵。吃这些食物有利驱除暑湿。
广东地区“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烧仙草本身也可入药。
民谚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与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类似,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孕妇忌食。
台湾大暑吃凤梨
大暑期间,我国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有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寓意。
养生高温防中暑
大暑节气“炎热日”增多,人们易动“肝火”,不但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情绪中暑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出现全身乏力、头昏、恶心等中暑症状。当发生中暑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及时给患者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高温作业者或易中暑人群,高温那几天也可以适当喝点藿香正气水,以防中暑。
补水宜喝粥
在大暑节气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最宜喝粥。
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瓜、西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冬病多夏治
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此时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