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出行,我们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邂逅最有趣的同行者,领悟最深刻的自然奥秘。但是,野外同样意味着风险。我们随时面临着山崩、泥石流、毒蛇、雪崩、滑坠等风险。这个时候多一分急救知识就多一分希望!
毒蛇咬伤的处理
毒虫毒蛇咬伤在春夏之季,野外徒步或露营时,最容易被毒虫毒蛇咬伤事件,很多人因为缺少急救知识,在第一时间没有采取紧急措施,导致被咬部位截肢,甚至是死亡。
那么被咬后应该如何处理?被咬后千万不能惊慌失措的奔跑,这样也会加快毒素的蔓延速度。
第一步,先拔毒,不管是什么毒蛇,刚刚被咬的几分钟里,它的毒素扩散是很慢的,尤其是前一分钟,这一分钟,是保住生命最关键的一分钟,拔毒的方式,有许多,但是忌讳用嘴去吸,这样会导致二次中毒。第一个拔毒的方法,比较适合手指咬伤,立刻挤压伤口,让毒液顺着血液,排出体外。第二种拔毒的方式,是直接用矿泉水或纯净水反复冲洗伤口。这是为了减少体内所含毒素的浓度,也是接下来能否保命的重要前提。
第二步,在伤口向心脏大概三四公分的位置,用绳子、毛巾、手帕或撕下的布条一类的东西绑起来。绑的程度不应太紧,注意15分钟要解开2~3分钟,否则肢体有坏死的可能,以此循环。这样是为了尽可能减缓毒素向心脏蔓延的速度,毒素一旦由血液到达心脏,则会很快遍及全身,危险不言而喻。
第三步,给毒蛇拍照,如果已经把毒蛇打死了,那么就医院,如果两者都没有来得及做,让随行的伙伴帮忙记住毒蛇大致的模样,医院可以第一时间取出对应的抗毒血清。
第四步,立即由随医院,搬运过程中,始终保持被咬部位的高度低于心脏。途中不要给患者喂食咖啡、浓茶、酒等加快血行的食物饮料,适当给予清水即可。
外伤/骨折的处理
在野外行走,经常因为一脚踩空或者某个地方松陷,导致受伤,常见的就是割伤,穿刺伤,骨折。
外伤如何处理?
无论是割伤还是穿刺伤,带来就直观的感受就是剧烈的疼痛以及失血,所以我们在急救时,始终应该围绕这两点进行。
第一步,止血。当外伤口子不大时,只需用手按压附近的血管组织,就可以很快止血。如果口子过大,在伤口向心脏大概三四公分的位置,立即用绳子、手帕或布条绑紧,大创口止血一般需要压迫半小时以上,之后可以解开绑紧的带子2-3分钟,以此循环,直至送医。
第二步,清洗伤口。哪怕再痛,都需要做这一步,因为野外有大量的未知病菌,如果伤口不及时清理,将会很快引起感染,一点小伤口都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组织坏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用矿泉水冲洗,如果随身携带了碘酒消毒水那就更好,用纸巾擦干净。
第三步,包扎伤口。剧烈的疼痛不会持续太久,一般短的在3-5分钟,久的10分钟,会降到我们可以忍耐的极限,伤口在清理干净之后,需要立即用干净的布、纱布包扎好,非极端情况下,不要使用纸巾覆盖伤口。
第四步,立即送医。
骨折如何处理?骨折和外伤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骨折的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需要严格区分开来。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骨折?
通常情况下,比较严重的骨折是可以直接肉眼识别出来的,比如明显的断裂,无法控制患处等。
还有一种情况下,就是肉眼不可见情况。如果我们盲目的站起来,或者用力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加重骨折的情况。
1、受伤后症状明显,伤处疼痛明显,部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肿胀、青紫或淤斑,肢体肿胀呈环形。
2、患处无法控制,失去部分或全部功能。
3、活动患处时可以听到骨擦感/骨擦音。
户外骨折“三不”原则
不冲洗
冲洗易将污染物带入身体深部甚至骨髓,造成伤口感染,引发骨髓炎。骨折也会出血,冲洗开放性骨折时可能将已经产生的血痂冲开,导致再次出血而难以止血。
不复位
盲目复位极易造成二次损伤,或污染的骨折端回缩造成深部感染。
不上药
以免增加处理难度。
第一步,立即用硬木、竹片、树枝、手杖、报纸等做成的夹板进夹紧患处,并用布条缠紧夹板。
第二步,在尽量不触及患处的情况下,如采取背、抱等方式,或者制做简易担架,医院。
冻伤的处理
冬天是冻伤的高发季节,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穿了足够保暖的衣物,就可以避免冻伤的发生,其实不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一次不小心坠入冰窟,一阵说变就变的暴风雪,都会给你带来冻伤的风险。
冻伤有个特点,它是在无声中进行的,很有可能当你意识到冻伤后,已经发展到比在常见的户外运动中,以下肢冻伤、手指冻伤、耳朵冻伤最常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液难以到达的地方,血液在我们人体里不断在搬运氧气和热量,但是比较偏远的部位就难以到达了,所以很多人在冬天会冻手、冻脚、冻耳朵就是这么个原因。
局部冻伤如何处理?
第一步、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有帐篷的就进帐篷,没帐篷的立即撤退。除去潮湿衣服、鞋袜,换上干燥的衣物。
第二步、复温。那么如何复温呢?把人浸泡在40—42度的水中,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使水温保持。待身体复温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用冻伤膏。二度以上冻伤,需敷料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在野外无温水的条件下,也可把伤者放在未冻伤人的腋下或腹股沟等地方复温。
注意,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伤者患部。
脱水与中暑的处理
在户外运动时运动量一般较大,会排出很多汗水,特别是在夏天,体内的水分、盐分和维生素消耗得很多,如果不能够及时地补充,就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或者虚脱。
发生中暑时,应医院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医院之前,仍需作一些急救处理:迅速将病人立即停止运动,移至阴凉、通风处,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呼吸和散热。可喝些冷饮、盐糖水,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解暑成药,取十滴水2到3滴,加适量温水灌服,或内服仁丹两三粒。并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将病人置于4℃到18℃的水中,并用毛巾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一般按摩15到30分钟左右,即可把体温降至37℃到38℃。待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最好不用这种水中降温法。如在有先兆症状时不采取措施而继续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运动,患者可能发展到中度或重度中暑,出现体温上升,皮肤灼热、呼吸急促、呕吐、烦躁、抽搐、昏迷。可用冰袋敷患者头、颈、腋、腹股沟部位,医院抢救。
出血的处理
户外运动损伤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轻或重的损伤,使血液由体表伤口流出,造成外出血。物体撞击或挤压身体时使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造成内出血必读户外急救常识户外活动。伤口呈喷射状搏动性涌出鲜红色血者是动脉出血,伤口持续向外溢暗红色的血者是静脉出血。
(一)止血包扎的方法
1.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布带扎紧。但疑有骨折或伤口有异物时不宜用此法。
2.指压止血: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可临时止血,多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出血。
3.止血带止血:用橡皮或布条缠绕扎紧伤口上方肌肉多的部位,其松紧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伤口止血为宜,过松无止血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损害神经,造成肢体坏死。要在明显邯位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者,每隔一小时放松l一3分钟,改为指压止血。此法适用于不能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
(1)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一条长1米的橡皮管,先用绷带或布块垫平上止血带的部位,两手将止血带中段适当拉长,绕出血伤口上端肢体2—3圈后固定,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血管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常用三角巾、布带、毛巾、衣袖等平整地缠绕在加有布垫的肢体上,拉紧或用“木棒、筷子、笔杆”等拧紧固定。
4.对内出血或可疑内出血病人,要使病人绝对安静不动,垫高下肢,应迅速医院进行救治。
水泡的临时处理
穿着不舒适的鞋及长途徒步和爬山,容易使足底起水泡,水泡引起疼痛影响行程,水泡破损后还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可以用创可贴将其中间剪一个比水泡稍大的小孔,然后将小孔对准水泡贴上,再在上方贴一块贴可贴。这样会使疼痛明显减轻,也不容易破。
日射病急救法
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运动时,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严重的日射病也能致死,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应采取紧急处理。
(一)急救措施
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
2.如果患者的体温持续上升时,有条件可以澡盆中用温水浸泡下半身,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
溺水的急救处理
仔细观察呼吸和心跳情况,对呼吸、心跳停止者,马上做人工呼吸抢救,并及时叫救护车。
食物中毒的急救处理
在户外饮食应当十分注意,但万一吃了不干净的食物遇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的话那就是食物中毒了。食物中毒自我急救的最常用办法就是催吐。当然,这种紧急处理并不是治疗食物中毒的最好办法,只是为了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医院治疗。去医院治疗前不要轻易服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轻症者可服用氟呱酸、黄连素等药,呕吐、腹泻次数多者要及时补充含糖、盐的水分。
心肺复苏-急救技术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叫人打。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次∕分,按压深度至少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结束后配合医院!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次/分(区别于大约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后续的专业用药
注意事项
1.时刻要有危险意识。初入户外运动者必须认真对待,从学会"害怕"开始,尊重生命。
2.要储备个人体能。在户外一旦遇到恶劣的环境,身体里的潜在病症可能会被激发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3.要具备基本、必要的救生和自救技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学会使用地图和指南针进行定位。户外运动,绝对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有低血糖的驴友一定要随身带着巧克力或糖块,紧急时候可以用得到。
4.选择安全、专业的户外装备。户外运动是一项对装备有专业要求的运动,前期需投入一定经费。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场地,如果不是专业的驴友,不要轻易尝试高山、悬崖等专业运动场地。
5.建议新手尽量选择正规户外团体。专业户外俱乐部一般会有活动预案,具备完善后勤保障和联络系统。相比之下,自发团体活动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很大,出现问题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苏州远山户外俱乐部
SuzhouParamountOutdoorsClub
看看我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