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今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天文专家表示,大暑节气,高湿的“桑拿天”多,公众要当心中暑,小心防晒。民俗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的说法,高温和潮湿是大暑节气的主要特点,这一天民俗讲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和蒜喝进肚子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可以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于健康。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内,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这样的特点给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这段时间要注意防暑降温,小心中暑。
趁暑化湿解冬病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不过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来治疗,还得依个人体质。暑天阳气旺盛,治病就是通过艾灸等方式利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阳虚症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虚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若是一些体质热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为了预防中暑,保健专家建议可采用以下八种方法: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烈日下暴晒,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要充分饮用凉开水、饮料,并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盐分;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的因素;可随身备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注意多食含钾食物。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其喝些淡盐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