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

今天就是小暑节气了,有的地方高温,有的地方雨下个不停。虽然不是最炎热的节气,但紧接着就是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终于达到了爸妈合法开空调的标准(我知道你们已经开了两个月了)。今天分享一篇关于中暑的文章,大家可以学习学习~转自丁香园论坛,作者水木清华当我们谈中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一些字眼,比如“夏天”,比如“高温”。产生这样的想法当然很正常,大多数情况下中暑确实与此相关。但是,如果我们对中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夏天”和“高温”这样的关键词上,在现实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很多麻烦。今天,我想写一写关于中暑,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一.中暑和热射病的区分按理说,这个没有什么好写的了。但实际上,有很多人并不完全清楚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中暑可以分为轻症中暑,先兆中暑和重症中暑,而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我看到有些科普文章里面将重症中暑等同于热射病,其实不完全准确。所以,从概念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二.只在高温条件下才会中暑?这个认识片面了。导致中暑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湿度、日照、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露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等等都与中暑有关。举个例子说一说。环境温度不高,如果湿度很大,同样可以发生中暑。怎么理解呢?水分可以通过蒸发离开皮肤表面汗液,但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又会“融入”皮肤表面汗液,当这个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蒸发散热的功能就会失效。再举个例子。同样两个人,暴露于同样的环境下,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中暑,如上所述,中暑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三.中暑只发生在夏天?我们可以认为中暑高发于夏天,但却不能说它仅仅发生于夏天。从本质上来说,只要客观上造成了人的体温调节失衡,都有可能导致中暑。举个例子,即使是在冬天,如果室内温度过高、空气流通性太差,我们同样可能发生中暑。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认为,只要构成了中暑发生的客观条件,中暑就可能发生,无问冬夏春秋。四.吃药也会引发中暑?答案是YES。我刚才在上面讲到,只要客观上造成了人的体温调节失衡,都有可能导致中暑。而药物则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中暑的风险性,现在具体说明如下:(1)胆碱受体阻断药主要是一些M胆碱受体阻断药,其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相应的受体相结合。在药理学中,我们已经知道乙酰胆碱能够促进由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所有腺体(包含汗腺)的分泌,那么当这个过程被阻断了之后,可以预见出汗会减少,散热会减少,所以中暑的风险性增加。(2)拟交感神经药这一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或阻止其重吸收来激活α和β受体。一方面使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导致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会提高肌肉兴奋性,肌肉收缩加强,导致产热增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那么当然,中暑的风险性会增加。(3)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可以抑制下丘脑传入神经,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既抑制产热也抑制散热,导致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假如刚好是在高温环境下,又因为下丘脑的代偿效应被抑制,就可以引起体温升高。那么,中暑的风险性显然大大增加。(4)利尿剂利尿剂的主要功能就是增加排尿量,如果这种效应太强,而补水又没有跟上,就很可能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出汗。由此,中暑的风险性便增加。(5)其他种类药物抗组胺药(有抗胆碱的作用)、抗癫痫药(有报导抗癫痫药与体温调节损害有关)、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收缩,心排血量减少,出汗减少)等也可能会引起中暑。全文小结一下:第一,当我们谈中暑的时候,我们只谈“夏天”和“高温”吗?NO!我们谈的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那些事情。一切有可能打破产热和散热之间动态平衡的客观因素,都可能造成中暑。第二,当我们谈中暑的时候,我们只谈外在的环境条件吗?NO!中暑不仅仅与外在的环境条件有关,还与自身条件有关,我们在上面已经讲到,中暑其实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第三,当我们谈中暑的时候,我们只谈外在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吗?NO!我们还会谈一谈与吃药相关的那些事情。我们不能忘了,很多药物也是中暑的重要“帮凶”,因此需要慎之又慎!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万不可一刀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u/5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