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乾隆八年夏,号称“史上最热”气温。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严重的“热灾”中,伤亡人数不计其数。路上有很多行人暴毙而亡,首都更糟,京城的流动人口也有不少热死的。干旱数千里,阳光毒辣。河流和水井都干了,街道上的行人已经不见踪影,即使是阴暗的墙根也感觉不到一丝凉意。许多人无法承受高温,出现中暑或脱水情形。依照记录,那时在京都因高温而丧生的人数在半个月内达到11,多人,这使人们感到非常恐慌。乾隆皇帝看到人心涣散,赶忙对自己下了罪己诏,审视自己的过错,并向上天请求原宥。圣旨上说了其中一句是“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这道圣旨明确地反映了他自己的过失,尽管对赈灾无济于事,但至少可以使人民的心平静下来,并影响下层官员,具有敦促作用。那时,富人过得会比普通人稍好一些。他们可以高价买来冰块降温。乾隆皇帝也是用冰块来降温的。夏季,皇宫设有冰鉴,可以存储冰块和水果。为此,乾隆皇帝还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这意味着即使宫殿里有冰可以降温,但乾隆仍感觉热得辗转反侧,而那些穷人更不知道会有多难受。关于“史上最热的夏天”的温度数据,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当时没有在文献中记录。然而,根据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说法,乾隆八年的7月20日至25日午后气温高于40℃,最高应达到44.4℃。44.4℃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现在的人营养好,抵抗力强,出汗后不会虚脱,而且还有冷气机。但是在科技与农业均不发达的古代就不同了。致命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今天,就我所知,温带的海洋动物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亚寒带,我本人认为温室效应是致命的,原因是结合人类曾在沙漠做过人造生态圈的实验,在开始两年一切指标正常,结果一个指标变化,导致牵牛花疯狂生长,抢夺养料,继而导致其他变化,蝴蝶效应愈演愈烈,最后实验人员不得不撤出,宣布实验失败,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因为生态圈是整体的,一个不起眼的指标变化会导致更多的效应。另外作为气候研究业内人士,就全球变暖随便说几句气候数值预报的问题。长期气候预测一个最大的问题,大概是证伪性的问题。对天气预报来说,几天的预报很容易验证,比如明天的天气预报下不下雨,下多少雨,台风/飓风三天后会不会在上海登陆,模式预报的好不好,高下立判。欧洲中心预报,正是在长期验证之后才得到良好口碑。预报几周的天气变化,甚至季节预报验证起来也相对可行。比如说今年的冬天的平均气温和气候平均值相比是高是低(冷冬还是暖冬),今年夏天降雨平均值是多是少,某个气候模式预报的好坏,在冬天或者夏天过完之后也可以得到验证和评估。可从现在做百年的气候预报,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验证的。怎么知道数值模式的结果是靠谱的?据我的了解,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是首先使用气候模式对历史气候进行模拟,然后进行参数的调整,目的是使气候模式对历史模拟的结果和真实的历史气候一致,这应该可以算作一种校准?然后使用经过调整后的气候模式对未来进行预测。事实上,这些关键性的参数有没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于过去的气候模拟,却并不一定适应于未来的气候预测?对未来百年的气候进行预测,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无法验证或证伪,这个问题也许是气候预测或者全球变暖面临如此多质疑的一个原因吧?学术圈现在受资本权力影响无以复加,能真正客观本来就很困难。科学是基于真理的判断,而不是看说了多少模型和论文。最后究竟是二氧化碳造成变暖,还是变暖造成二氧化碳增多,里面有无确实的可验证的数学关系,那些变暖的没有一个人说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