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年5月6日农历4月初2星期一立夏,一个最伟大的节气,标志着天地万物由“生”到“长”的一个转折;天地万物由此进入到夏三月的生长旺季。
己亥年的立夏--小满这15天,还在二之气之中,处于“夏行冬令”的气候形态----不利于心阳、肾阳的生长!
夏应心,养心;立夏之后15天,我们每天要按揉膻中穴、极泉穴,保持愉快的心情;搓肘窝、手心培补心阳。搓后腰肾俞穴、脚心培补肾阳。
进入夏三月,天气逐渐变得湿热烦闷,我们能做的,也只能:以愉悦的心情面对这个伟大的、勃勃生机的夏季。如此,你才会有夏季的累累硕果,秋季的五谷丰登,冬季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立冬、立春、立夏、立秋,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4个节气。
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
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
《黄帝内经》: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意思是:你违背了夏季这个节气的养生原则,就会耗伤心血!
心对应夏,夏季心旺肾衰,心为君主之官,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病起于夏,养心始于夏;如果在夏天里我们起居无常,作息失度,饮食无节,会给心脏带来压力,诱发或者加重心脏问题。而夏天也是调养心脏的好时机,这在中医里就叫“顺时养生”;已经有心脑血管瘀堵的艾友,在夏天里吃三七粉应该效果比平时更好。
立夏的养生要围绕来做:
养血补心
培补肾气
耗伤心血的恶习1,熬夜
进入夏天之后,提倡晚睡早起,老祖宗的晚睡指的不迟于9点。我们不能晚于11点吧,因为进入11点,就是肝胆自我修复的时间。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好对血有益;“肝木生心火”,肝好心阳才足!
熬夜伤阴,经常晚睡就从“耗伤阴液”到“耗伤阴血”了,这是一个加重的过程!
大白话就是:你会出现眼干、口干、口苦、月经量少、失眠.....
2,大汗淋漓
立夏之后,浊水的排泄由单纯的尿道进入和汗道共存;夏季正常出汗利于排除血液里的浊物;还有解郁的作用,“郁”也是你们说的毒吧。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故汗与心的关系最大,因此有夺血无汗、夺汗无血之说!
因此大汗淋漓伤阴又伤阳,久而久之“耗伤阴血”!
夏天出汗可不是让你整天大汗淋漓!!!喝口温热水出身汗,喝碗粥也出身汗,一天换几件衣服,这也是阳虚的表现。
我们艾灸人千万不要以为:艾灸到大汗淋漓是在排寒湿!因为身体里的寒湿,通过艾灸调动阳气运化,进入人体正常代谢,最后都通过大小便排泄出来了,艾灸出的汗只是你身体表层多余的水分。通过我们提供的艾灸方案,调理好了宫寒、妇科肌瘤的艾友,没有一个说会大汗淋漓的!
夏天的运动以散步、打太极、拉筋、打坐为主。
汗多之人,立夏之后在饮食上“增酸减苦”,酸入肝,有助肝脏,同时酸主收敛,可以适当起到收涩汗液的作用。
艾灸止汗很好,取穴:阴郄、合谷、复溜,左右各灸1柱艾艾贴。
阴郄,属手少阴心经。阴,水也。郄,空隙也。阴郄名意指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通里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经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经的体内经脉,故名阴郄。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配心俞、巨阙,治心痛;
配大椎,治阴虚盗汗。
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1、2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此腧穴在第1、2掌骨之间,第1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功能: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身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渊、咽喉肿痛、齿痛面肿、耳聋、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痄腮;发热、恶寒、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小儿惊风、抽搐、癫狂、癫痫;痛经、闭经、滞产;瘾疹、皮肤瘙痒、疔疮、丹毒;肩臂疼痛、手指肿痛、麻木、半身不遂。
配照海、大敦,治便秘;
配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治痢疾;
配外关、人中、太溪,治齿痛;
配鱼际、间使、神门、然谷、肺俞、肾俞,治失音;
配商阳、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治热病汗不出;
配肩髃、曲池、手三里、环跳,治瘾疹;
配人中、内关、足三里,治中暑。
复溜,属足少阴肾经。复,再也。溜,悄悄地散失也。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故名。
坐位或仰卧位,由内踝尖向上量约2横指,交信穴后0.5寸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在比目鱼肌下方,拇长屈肌内;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功能: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如痢疾、泄泻、便秘、腹胀肠鸣;五官科疾病,如耳鸣、耳聋、青盲、暴盲、近视眼;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炎、睾丸炎、遗精;其他,如脑炎、功用性子宫出血、脊髓炎、腹膜炎、痔疮出血、糖尿病、软腭麻木、腰部肌肉损害、更年期综合症等。
配中极、阴谷,缓解治疗癃闭;
配后溪、阴郄,缓解治疗盗汗不止。
3,无节制的“冷”
过度的冷气和大量的冷饮都会造成毛孔闭合!体内的燥热无法排泄,必成火,虚火伤阴,又是耗伤心血的一大恶习!
夏天心烦,燥热,上火,失眠一定跟毛孔闭合有直接关系!
当然这些无节制的“冷”,直接伤害的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
立夏养心过犹与不及都不是正常状况;
我们前面说了立夏后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愉悦,不然郁而化火,加上夏天心火本来就旺,出现烦躁,失眠,舌尖红,口腔溃疡,大便干结,晚上12-1点之间醒.....
这时我们就应该拍打肘窝,因为“心肺之邪聚肘窝”,左右各拍10分钟,一天一次,出点痧最好。
有很多心阳不足的艾友,在湿热的夏天,心慌胸闷情况会增加,在夏天还手脚凉的艾友,也属于心气虚。前面说了,这种情况就要搓肘窝,手心;以应“少火生气”,为补法。
我们还可以用3克艾叶放在手心反复搓,一次2分钟,连续搓3次;一天多几次;看电视最好站着搓。
手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ying)穴,五行属火,它既可以清心火,也可以补心阳;艾叶又是纯阳之草,端午的艾更是阳气满满。
对艾友们来说还有一个养心法门:找到心经,心包经,你顺着他们按揉,只要是疼痛点,你通过按揉,刮痧,拔罐,艾灸的方法将它们消除掉,那么这个夏天,你的心气就顺了!
立夏艾灸各位艾友记住2个穴位,对提高心脏功能的效果非常好。
内关穴、公孙穴
艾灸这2个穴位对心肌缺血(心气虚、心血虚),胸闷气短,心率低效果显著!对低血压效果也很好。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汽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部为旋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静脉分布;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1.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3.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
4.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配大陵、神门,治失眠;
配郄门,治心痛;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吐泻。
公孙,属足太阴脾经。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艾灸通过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是“养血补心、培补脾肾“的好方法!
立夏艾灸取穴:
大椎、心俞、肾俞、膻中、关元、神阙
大椎,督脉腧穴。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中。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附:肺俞穴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
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附:四花穴: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
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
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
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
配曲池、合谷,泻热;(附:温和灸10-20分钟,可以泄热,补阳。)
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心的背俞穴。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
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的背俞穴。肾,肾脏也。俞,输也。本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配气海、三阴交、志室,治滑精;
配中脘、天枢、足三里,治五更泄泻;
配委中、太溪,治腰痛。
膻中,任脉腧穴。膻指空腔,中指中央。因穴在玉堂之下的胸腔中部,适当两乳中间,且因膻中为心之外周,代心布令,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此穴在人体躯干的黄金分割点上。
在胸部,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在胸骨体上,有胸部(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舒缓胸闷、咳嗽、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配曲池、合谷,治急性乳腺炎;
配内关、三阴交、巨阙、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
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
配天突,治哮喘;
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治产后缺乳;
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
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关元,任脉腧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的募穴。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
在脐中下3寸腹中线上。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能: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配阴陵泉、带脉,治赤白带下;
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
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
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神阙,任脉腧穴。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穴当脐孔,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命蒂。名之神阙,是因胎儿赖此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遂使胎体逐渐发育,变化莫测,因名神阙。
在腹中部,脐中央。
在脐窝正中,深部为小肠;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配三阴交,治五淋;
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
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
配关元、气海,治中风脱症。
艾灸时间:每天一次,每次每穴20分钟(艾艾贴1柱),一周3次,保健灸。
这里说一下“关元穴”,大家都知道它是培补元气的大穴!实际上关元穴也是强心的要穴,因为它也是小肠的募穴,而心与小肠相表里。
其它养心方法1,多晒太阳
晒太阳是我们夏天补心养心养心血,一种最简单最有益的一种方法!背为阳,心肺主之。晒后背,可以温暖督脉、膀胱经,助长人体气血生长的一个作用。
2,多吃鸡蛋、樱桃
夏季是一个向上生长的季节,人体代谢加快,这时要多吃鸡蛋、鱼类等一些优质高蛋白很有必要。
樱桃含铁量是所有水果中最高的,红色入心,多吃红色蔬菜水果都很好。
中医学有一个以形补形的理论,鸡蛋和樱桃都有点像人体的心脏,可以补心。
3,多泡脚
春夏节令交替,特别是今年“夏行冬令”,寒热相搏厉害,阴阳不稳,对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影响较大。高血压患者如果自己,用刮痧板刮刮大椎穴,在灸一灸,会非常好!
心脑血管不好的人,可以适当的用艾草水泡泡脚,然后双手搓脚背,脚底板,可以起到心肾相交的作用。同时也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当然微汗就好!
康艾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