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又到,冬病夏治调补阴阳,错过再等一

道医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问: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因为“三伏天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也就是说:这时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而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食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怎么做!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啊,不病才怪!特别是人体五腹六脏里的寒湿之气是万病之源!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炎热,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在“三伏”时节进行及时调理,可以扶正祛邪,调补阴阳,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

三伏灸的治疗原理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和“春夏养阳”利用季节特点对抗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收到标本兼治之效果。

具体而言,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特别是一些阳虚体质的人所患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以温补阳气、祛除寒邪、温经通络、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从而使这些疾病得以治愈或减轻的常用治疗方法。

许多中医外治法对于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许多中医外治法对于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其缓解期预防急性发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常见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埋藏、刮痧、拔罐、脐疗、艾灸(艾条灸、隔姜灸等)、针刺治疗等不胜枚举,用以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三伏天来三伏灸,其实就是利用大自然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顺时应势用药物改善体质,体质增强了,到了冬天就不容易被寒邪侵袭而生病了。

简单说,就是未病先防、欲病先治、养正祛邪。所以,才有三伏天“冬病夏治”这一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二、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疗法在夏季伏天进行,每伏第一天为开穴之日。“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于加重的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多种以喘咳为主症的慢性肺系疾患;在其他季节,受凉后容易发作或使病情反复者,也应属于“冬病”范畴。夏月三伏,以上疾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阶段,经过中医辨证,采用适当的防治方法,预防旧病复发,减少“冬病”发作,或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冬病夏治”。

祖国医学提倡“发时治标,缓时培本”、“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慢性肺系疾患缓解期的论治,中医颇有独到之处。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由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之气虚损,加之冬日苦寒,病气缠身,秋冬收摄精气无力,随着春夏肌腠开泄,阳气更显不足,养护阳气,以抵御外邪入侵,对患者很为必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中讲:“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季节,阳气势胜,从其大势而补充人体抵御外邪的阳气,是为“从其根”。浅言之,从立春后天气渐暖,到夏至后气候炎热,自然界阴气渐消、阳气渐长,故称春夏为阳。直到农历的“三伏”天(小暑至立秋),阳气发展至极盛阶段,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也有随之欲升的趋势,体内寒凝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所以,在此时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来治疗某些寒性疾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可以说,夏天赐给了我们排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人体阳气在冬天要闭藏,要减弱,就像生的火炉子到了夜晚要封火。所以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而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解冻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要想晒干是很困难的。然而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阳气正盛,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

三伏天推算?

今年阳历6月21日进入夏至,按干支推算第三个庚日为7月17号庚戌日,进入初伏。以传统三伏推算为基础,考虑到目前全球气温升高的现况,以及当今恣食寒凉、肥甘厚味的习性对身体阴阳平衡的影响。因此又增加了伏前加强,润中伏,伏后加强的调理,以强化疗效。

年三伏天时间推算如下: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初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05日

润中伏:8月06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8月26日-9月04日

三伏贴都调理些啥?

三伏时的高温潮湿闷热使人非常难受,各种健康问题也可能接踵而来,暑热暑湿就成了我们防范的重点。

别太贪凉

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身体调节能力容易失调,出现多种不适。因此,最好少开空调,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开,温度以26℃为宜,保证室内外温差别超过7℃;让空调风往上吹,避免直吹身体,还要护好颈、背、腹、腰、腿等部位。

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以免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夏日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发胃肠炎。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的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且吃的时间最好选择阳气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点之间。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饮食开胃

一进三伏天,很多人就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开胃”是夏季养生的重点。专家建议,夏天可以多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不过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益气养阴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身体祛湿

常说的“夏练三伏”,并不是让大家不分时间、地点、情况地去锻炼。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锻炼方式必须量力而行,最好进行一些“低调”的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至于出现不适。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对付暑湿,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运化水湿。睡前用40℃温水泡脚,可祛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还可以刻意出些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散发出去。

多吃健脾化湿的食物也有帮助,红豆、绿豆、荷叶煮粥,藿香、佩兰、苍术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湿之效。辣椒虽能开胃助消化,祛湿功效却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绿豆汤千万不能当水喝,绿豆性寒,体质虚弱者不能过多饮用。

“低调”运动“

三种运动比较好:

1.游泳:水的散热能力比空气高15倍,游泳时人体能够保持体温恒定,不易中暑;

2.钓鱼:垂钓需要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热;

3.太极拳:打太极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进气血在五脏六腑之间的流动,有助于振奋精神。

夏天运动最好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间注意少量多次地补水;室外气温超过32℃,空气湿度超过60时,最好选择在凉爽的室内运动。

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睡眠时间不要超过11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了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

所以,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钟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静坐除烦

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人也容易心烦意乱,而老人的夏季心烦指数会比年轻人更高。

缓解烦躁心情可以采用静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好方法。方法是: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可连续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动10~15次,可起到养心安神、固齿健脾的效果。

虽然三伏天酷热难耐,但是人体在三伏阶段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这也也给了我们保养自己的好时机哦!所谓冬病夏治也正是运用这一原理!

冬病夏治

伏天开始: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深奥吗?)

人们在夏季多喜食冷饮,爱吹空调,这些过度贪凉的行为都可能让身体在无形中被寒邪伤害。

很多病都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千万不要小看夏天的寒邪,此时防寒甚至比防暑还重要。

你没听过“冬病夏治”?或者“冬病都是夏天积累的吗?”

就是因为伏天开始你可能因为以下这些事情而导致寒气入体:

1.受凉,如洗冷水澡、趟凉水、吹空调等;

2.从饮食中来,主要是进食冰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水果等。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冬病”就是某一些容易发在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虚弱型的疾病。

  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冬病夏治能治哪些病呢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还有骨伤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肩周炎、腰肌劳损等以及冻疮等都可以“冬病夏治”。

呼三伏天之"头伏"即将到来,附子羊肉汤走起!

分享自~~缘乐健康:周三就是三伏天了,今夏广府地区天气反复无常,时而大雨,时而烈日,闷热湿蒸致人汗出如雨,脾胃虚寒、脾阳不足者多见,因寒湿困脾致咳嗽、胸闷不适、头疼头胀、发热低烧、血压异常、腹痛腹泻、皮肤湿疹瘙痒、全身酸痛、两便异常更是比比都是,从而引发诸多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也是苦夏的来临。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佳的养阳时期,中医养生讲求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三伏天阳气旺盛,人体为了顺应外界的高温天气需要排汗降温,而流失过多汗液常导致体内阳气匮乏,此时选择“党参型生脉饮”是三伏天中,我自己的养生方法。

三伏天在饮食上主要掌握四个要点:

多酸多甘、补气去火、补阴养生、新鲜合时。

我喜欢在三伏天的头伏、中伏及末伏的当天,煮“三伏滋养汤”。

三伏补阳滋养汤:

制附子30g(预先煮2小时后,倒去药液,留药片煮汤)芡实45g白术30g防风10g山楂30g乌梅3枚去核大枣10枚天花粉30g生地30g

熟地30g陈皮5g黑豆50g(捣碎)眉豆50g(捣烂)

生姜50g(拍烂)冰糖30g

羊腿肉g切丁块状。

各物装入汤渣袋内,放入砂锅内,加满水,大火煮开后,小火煮30分钟,取出汤渣袋,然后加入切成丁块状的的羊腿肉g和冰糖,大火煮开后,小火煮45分钟,加入切块的白萝卜2斤煮至透明。适合4口之家食养。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办呢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yy/4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