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形成人人争做“吴堡好人”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从即日起至9月13日止,凡是 王林则,48岁,农民,吴堡县寇家塬镇红湾村人。
年,她的哥哥王文则由于意外车祸变为了“植物人”,她的嫂子选择了逃避,丢下年仅1岁的儿子小军军(化名)、半身不遂的母亲。照顾母亲、照顾哥哥、照顾小军军的重担一下子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母亲和哥哥都是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王林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迅速而有条理地开始了对母亲、哥哥的护理、洗漱。护理、洗漱结束后,她开始抓紧时间做饭,把饭菜准备好,然后开始漫长的喂饭。年,她的哥哥王文则承受不了病痛,撒手人寰。哥哥王文则走后,母亲遭受巨大精神打击,为了安慰母亲,每逢天气好的时候总能看到她推着母亲到院子里晒太阳,扶着母亲做运动、陪母亲聊天。面对这种境况,她没有犹豫,将两岁大的侄子领到自己家里。
年,小军军到了上幼儿园的适龄,由于农村没有幼儿园,她只好在县城里租房供养小军军读书。患有脑梗的她,身体不灵便,但为了省钱,最后还是租了一间离学校较远但房租便宜的房子,她每天都要跑上四个来回。她懂得侄子小军军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年龄,平时总是把最好吃的、最有营养的留给小军军,而自己则是等小军军吃完之后,用开水泡点剩饭、馒头、就点咸菜来填饱自己的肚子。
年3月23日,小军军放学后在放学后回家的路上,不慎采空,从路边的崖上掉了下去,造成脑积液、脑脊液鼻漏。为了给小军军看病,她找能借的亲戚每家每户的借、找银行贷款,不惜一切代价,辗转绥德、榆林、医院。
好媳妇马连英:久病床前的好儿媳马连英,女,生于年2月,农民,吴堡县宋家川镇后墕村人。年嫁到后焉村,就开始侍奉患有骨结核和脑梗塞多发病的婆婆。因丈夫为生活常年奔波在外,婆家大哥患脑梗塞不能自理,大嫂又要照顾脱不开身,丈夫和两个妹妹又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病,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更无法伺候老人。因此,照顾老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马莲英一个人身上。老人病情发作时,不分昼夜守候身旁,甚至多年没有歇过一个晌午,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婆婆卧床不起,吃喝拉撒,端饭送水,梳头洗脸,更换被褥等事全凭连英料理,同时还经常设法让婆婆在窗前、院子晒太阳、开眼界。有时累的腰酸腿困,瞌睡打盹;脏的臭味扑鼻,恶心呕吐,她还强忍不息,从不怨恨嫌弃;为了阻止婆婆的神经坏死,还经常推拿按摩,揉肩捶背,使之舒展筋骨;婆婆爱吃饺子,她就隔三差五买肉包饺子,还给买回反季节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以调剂老人的口味。并给老人夏天喝绿豆汤西瓜水,冬天喝真米黄酒牛油茶,尽量使老人夏天不中暑,冬天不着凉,过的舒适开心。
后来,婆婆又患上了其他疾病,病上加病,儿女们都失去了治疗的信心,这么大年纪了,治疗也是白花钱。但马连英不为所动,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给老人治病。于是她怀着“哪怕治得老人多活一天,就是我们的一片孝心,一点福气”的心理,医院接受治疗。
十星级文明户王德贵:一个平凡家庭的人生追求在宋家川镇褡裢坡村,有这样一户人家,九口人,三位耄耋老人,有孩子在床前尽孝、出门搀扶;四个孩子都大学本科毕业,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幸福相伴四十年的夫妻,他们其乐融融,开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们是邻里乡亲羡慕的一家,敬佩的一家。他们就是王德贵一家。
王德贵夫妻从年轻起将三四十年的光阴奉献给了褡裢坡完全小学,直至年学校停办才结束教书事业。他们一以贯之的教学态度,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王德贵曾被评为“模范校长”,两次获得“优秀教师”的奖励。
然而,这幸福的背后,却是坚辛的付出。四个男娃的抚养成才,老人的赡养,不仅需要充足的精力,更需要不菲的费用。王德贵和妻子常年教学每个月不到元的工资经常是捉襟见肘,特别是孩子上学后,费用大多四处转借和银行贷款。已快而立之年的四个孩子却都未成家。目前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又在一工地打工,赚取每月两三千元的费用贴补家用。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泰然自若,信心满怀,“孩子们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我只帮些力所能及的忙了!”
王德贵乐于助人,忙里偷闲时也帮助邻里乡亲,只要村里人喊一声,他就会前去。他有一项独门绝技,就是“理发”,而且还是村里的“一把好手”。逢年过节还帮村里人写对联。面对别人的感激,他总说:“这些都是小事,邻里乡亲的互帮互助嘛”。农闲时间,他也从不打麻将玩牌,他认为这都是无聊人的游戏,有许多事等着他做去。
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你计较的少。王德贵一家老人有人赡养,夫妻相敬如宾、爱岗敬业,孩子努力奋进、立志成才……他们是吴堡八万人中的平凡一家,却有着不一样的精彩,谱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乐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