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适当养生保健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的养生保健源于多“天人相应”理论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在三伏天,借助伏天阳气偏盛,肌肤膝理开泄,例如用三伏贴就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从而充分发挥强壮阳气,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效,治愈或减轻“冬病”。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现在中伏的保健小知识。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今年三伏,初伏已过、中伏将持续到8月14日,今年的中伏有20天,中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中伏末,进入立秋,此时,我们会进入四气和十二时辰养生的关键点,由养阳进入养阴,天地气机交替,可以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如果能把握好这20天,健健康康一整年。中伏:除病根三伏天炎热,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消化功能下降等情况。就是在这种转折的时候,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得不对,就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人体健康就滑向了疾病那一端。很多“病根”都是三伏天落下的。比如:中伏时节高温闷热,且雷阵雨最多,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疾病预防v心脑血管疾病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其原因,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粘稠度增加;以及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作用,血管受损。那么如何预防呢?首先是坚持用药合理,不乱用药,也不随便停药。高血压患者,尽量不用利尿药或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量高的水果蔬菜。动脉硬化患者,合理服用活血降脂药,控制饮食,少吃含胆固醇高和脂肪高的食物。其次要避免过劳、保护心脑血管。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起居有节、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再次是宜戒焦躁、静则身凉。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伏天应是老年人“静养”的季节,不宜大量运动,要记住:汗多亡阳、气随津泄之古训。v季节性养生常识夏天最易湿滞人体,困遏脾胃气机,令人乏力身重、纳少呕心、胃脘痞满,再吹空调电风,湿寒交加,此风寒湿留滞关节、肌肉,则见肩颈腰酸痛肿胀,行动不便。或者女性痛经、经期紊乱、手脚冰凉、甚至性冷淡等等。怎么办?除了坚持三伏贴以外还可以艾灸、泡脚、口服中药,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调和气血。推荐穴位:关元、中脘、足三里、涌泉。还可以常吃四豆汤,即赤小豆、黑豆、白扁豆、绿豆,酌加生姜、甘草组成。其中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维生素B1、B2,能健脾利湿,散血,解毒。黑豆,性平、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消肿下气、润肺燥热、活血利水、祛风除痹、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补肾益阴、解毒的作用。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绿豆,绿豆中的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矿物质都比粳米多,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养血安神等作用,尤其适合夏季实用。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中医认为:夏日食豆胜食肉。因为禽畜肉含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等,豆类都有,且为植物蛋白质、植物脂肪,且比起禽畜肉类还多了植物纤维,同时还易于人体吸收加上姜草则有化湿健脾、利湿解暑、温胃舒筋等等作用。v中伏养生注意事项一要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中伏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二是益气养阴食物不可少。中伏时节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三是伏天吃羊肉。提到羊肉,或许会有不少人觉得在冬天吃才有滋补作用,但其实在一年中最热、人体营养消耗最大的大暑节气,也就是中伏,吃羊肉也是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民间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吃伏羊享健康”之说。羊肉是温性补品,温阳祛寒,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比如阳气旺盛内热重、阴虚内热、湿热体质,以及患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羊肉,否则易助热伤阴,动火动血,加重病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