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板路五通的古凉亭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凉亭遍布城乡的村口和古道旁边,供当地百姓休闲、议事以及过往行人歇脚、喝茶,随着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的变化,许多古代凉亭已经消失。难得的是,在临桂县五通镇仍然幸存着一些较为完好的古凉亭,至今依然为乡民造福。

桐山村的“联谊古亭”

桐山村的古凉亭座落在村前一座古代石拱桥上,全长近二十米,宽约为三米。凉亭东西向,分为三间,有八根砖柱,上面盖瓦,屋顶中间有一个彩陶“水葫芦”,带有一些古色。亭内两边都有一排木椅,供路人歇息。

▲桐山村建在石拱桥上的凉亭

今年八十岁的肖步洲老人介绍说,据桐山村立宅最早的肖姓族谱记载,凉亭下的石拱桥于北宋真宗年间建造,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族谱的记录是用棉纸写的,年代久远会损坏,该村的群众就在石拱桥的西面刻了一块石碑,把建桥的年间刻在上面。

桐山村是旧时义宁县(现合并临桂县)东面的一个村庄,与灵川县接壤。过去,义宁县的乡民到灵川县的岩山、公平、潭下赶圩,要经过桐山村再翻过毛皮界进入灵川地界,而灵川县的人要来赶义宁圩(五通圩)、中庸圩、油麻圩也要经过桐山村。所以,桐山村就成了赶圩人的歇脚处,也是灵川、义宁两县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肩挑脚行的农耕时代,人们赶圩做买卖是非常不方便的,往往是来回两头黑。桐山村的村民看到这种情况,决定以捐资的形式筹集资金在桥面建一座凉亭。把凉亭建在石拱桥上,一来不占用田地,二来可以借着桥下面的河水消暑纳凉,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凉亭建造后,有人在凉亭内做起了卖凉水、粽子、草鞋等生意来,既为当地人带来“创收”,也大大方便过往行人。当然,也为一些诚心积德祈福的有钱人做“施舍”提供方便。酷暑炎热的夏日,“施舍”者为路人免费提供茶水、稀粥,避免了中暑的烦恼;寒冷的冬天,为路人端来一盆炭火,送上一碗热茶,带来一股温暖。

自从凉亭建成之后,这里成了义宁、灵川两县乡民的一个“信息站”,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同时也为人们结交朋友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大家把这座连结两县人民深厚情义的凉亭称之为“联谊古亭”。

塘底村的“积德凉亭”

在三友村委塘底村的西北面有一个凉亭叫“积德凉亭”,又因该凉亭座落在塘底村的西面,所以又叫“西亭”。该亭立有两排各四根砖柱,为三空间,面积约三十多平米。

▲建在岔路口的塘底村西亭

该凉亭所处的位置正值是一个三岔路口的交汇点,北往西南、江门、蓬莱、仁和等二十多个自然村,西通大塘口、军营、龙门等村,南去五通镇。

据当地的老人说,“积德凉亭”重建于年,始建凉亭的年代不详。有人说,该凉亭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住在仁和圩的日本鬼一把火将凉亭烧了,所以有人写了一副讽刺日本鬼的对联:“日本鬼毁亭太缺德,中国人看了实难忍。”后来,塘底村的群众自发组织重建凉亭。有人牵头,就有人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凉亭的上方还立着一块功德碑,虽然石碑的字迹有些剥脱,但还隐约看得见捐资、捐物、出工的情况。

在凉亭的下方还矗立一根一米多高,四面宽均为40公分的石柱子,正南面书写着“西亭”两个大字,其他三面分别刻写建造凉亭的情况,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难以辨认。据说这可能是初建凉亭时立的碑记。

▲西亭碑柱

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步行至岔路口时,往往会走错路,于是有人就出钱请人刻一块“指路碑”。在塘底村的凉亭内还找到这样的行善积德的指路碑。这块碑横刻有“麒麟送子”四个字,左边竖写“左走军营大塘口”,右边竖写“右走西南江门村”,落款是:龙良带敬立。据说,主人通过行善积德的举措,如愿生了个宝宝后制作了该指路碑以作感恩。

▲凉亭旁的指路碑

在“积德凉亭”,不仅使人们感受到古人积阴功行善德的善举,还领悟到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朝西面的两根柱子上写有一副以“西亭”开头的亭联,上联为:“西三里行人到此何妨稍坐”,下联是:“亭八方过客邂逅总觉流连”。其他柱子上也同样写有脍炙人口、易读易记、情感交融的亭联,让过往行人在歇息中领略和感悟文化。

三里桥的“官道凉亭”

按古代邮驿的通例,官道上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专供官员、驿使休息换乘,同时也供民间商人、游人歇脚。在五通镇区东面三里桥(地名)有一座凉亭,在过去称之为“官道凉亭”。

▲三里桥的“官道凉亭”

该凉亭建在五通镇通往桂林的路旁。过去,从桂林或骑马或乘轿来义宁县府的达官贵人总要在该凉亭歇息,待县府的差役赶到凉亭,引路官走在前面把他们带上河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官道进入县府;如果县府来了州府以上的官员巡察,知县就带一路人马在凉亭等候,恭迎高官的到来,然后前呼后拥般将高官引入县府;如是更换县官,懂礼仪的老县官就会在凉亭内设茶宴恭迎,礼毕双双回到县府进行新旧换班交接仪式。

古代科举考试时,举人应试京闱,其父母或亲人要送到该凉亭,几番交待之后依依惜别,使一个个脚步慢慢地走向他们的目的地;应考成功,其家属闻讯后,从凉亭处一路鞭炮接回家,真可谓的“光宗耀祖”。

江西“老表”最早把景德镇陶瓷运来五通卖,并在街上建了“江西会馆”。精通生意经的江西人,有时从圩场上买来一双双草鞋,在草鞋里贴一张写有“江西瓷”字样的纸条,挂在凉亭的柱子上供那些赶路人取用。有人说这是江西人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说这是江西人在做“宣扬”(现代叫广告)。不管怎样,江西人以实物馈送的形式来作广告,总比现代人把广告贴在墙壁上变成牛皮癣要强得一百倍。

三里桥“官道凉亭”既承载着“官道”的责任,也担负着“为民”的使命。除了夏种秋收之时人们在凉亭内乘凉外,还为来回桂林做买卖的生意人在这里歇脚、交易商品提供方便。一些乡民知道城里人喜欢新货,干脆将货物挑到凉亭来卖给商贩;有些生意人也来凉亭抢购城里挑来的物资转到圩镇上卖,所以有时凉亭成了圩场。据一些老人回忆,每逢圩日,该凉亭买卖的人数有百余人。

尽管古老的凉亭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功能,但它所营造的那种古朴、淳厚的东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站在凉亭内,仿佛使我们又联想起一桩桩往事。

▲北塘村的“四川古亭”

▲汤家村重建的凉亭既古色又有现代气息

作者:周荣华

刊登于《桂林日报》年7月29日第7版

《乡土临桂》已获《今日五通》授权转发(版权归原作者)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ongshue.com/zszl/10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