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内有三伏,三伏相连,是一年中最热的30或40天。伏有“潜伏”之意。
三伏天的闷热潮湿,很容易诱发各种夏季流行疾病。所以三伏天防暑降温尤为重要。
同时,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一些冬天鼻子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均可以通过三伏天进行治疗
对于怕冷群体,睡觉不暖和,手脚冰凉的体寒之人,在三伏天期间注意少吃冰凉食物,有效把体内寒气排出,寒冷的冬天到来之时身体抗寒能力大大提高。
三伏天喝绿豆汤可解暑
三伏天喝赤小豆煲薏米可祛湿气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夏练三伏”5项注意 众所周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不管天气多冷或者多热,都应该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蒸发无法快速,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也是“中暑”之一种)。因此,夏练三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因时而宜“夏练三伏”不是要求在炎炎烈日之下锻炼,一般应放在上午或傍晚,选择比较阴凉而又通风的地方。室内运动场地应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备。遇上炎热天气体力消耗比较大时,可适当减小运动量和强度。当气温超过35℃,最好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 2.因人而异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年轻人。此外,老年人的血液浓度本来就比较高,患心脑血管病的也高,在炎热天气下锻炼,体内的组织液和血液就会明显减少,血液浓度就会进一步增高,血液黏度也随之升高,因而较易诱发脑血栓、心肌梗死等重症。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夏练三伏应慎行。 3.补足水分夏天进行锻炼,因出汗很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热痉挛。若在休息时喝少量清凉消暑饮料及低糖含盐饮料,不但可以补充体内因出汗而减少的盐分,还可限制一部分水不致于大量排出。但应注意的是,在剧烈运动后,不宜吃冰棒等过冷的食物,以免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痛、腹泻。 4.合理饮食运动后消耗了大量体力、精力,这时需及时补充营养,饮食上应注意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因为天热运动,出汗多、饮水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减少;应该多吃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宜多食苦味酸味食物,苦味如苦瓜,可清热健脾、增进食欲,酸味如番茄,可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少吃生冷食物,少食冷饮,尤其是冰,以免导致腹痛等症。
5.防止中暑中暑是夏季健身最容易出现的运动伤害,如发现大量出汗、疲乏、恶心、头昏等症状,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刻停止锻炼,迅速来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喝些解热消暑的饮料、凉开水等。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
初伏时间:年7月12日 庚辰(07:00)起
中伏时间:年7月22日 庚戌(19:00)起
末伏时间:年8月11日 庚午(11:00)起至18日
姜小蜜温馨提醒:
三伏天喝姜母茶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寒气,毒素轻松排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