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艾灸课堂

今天就是初伏(7月12日~7月21日)的第一天,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冬病夏治”,是说伏天是个不可错过的养生时机。借助夏天里旺盛的阳气来去散寒邪,这是千百年来都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灸

“三伏灸”是最具代表性的“冬病夏治”疗法,指在三伏之时,以灸的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冬季好发的虚寒性疾病。冬病夏治的原理是《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原则:夏天,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处于阳气最盛的时期,借此机会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对虚寒性问题有很好的疗效。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一下年的三伏是什么时候?

从7月12开始为期30天

初伏:年7月12日-7月21日庚辰

中伏:年7月22日-8月10日庚戌

末伏:年8月11日-8月20日庚午

在家也能艾灸保健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疗法,艾灸疗法操作简单,适合家庭养生。艾灸,能温阳补气、提高身体免疫力,算是一种不容易出错的夏日保健方法。不过,中医养生保健讲究分体质、辨证候,在体质不明、证候不清的情况下,容易适得其反。下面来看一些日常在家自己给自己艾灸需要知道的要点。

分体质才是重中之重

艾灸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但中医养生保健要分体质、辨证候,艾灸只适合虚证、寒证人群,有热证者并不合适。在体质不明、证候不清的情况下,会适得其反。

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寒咳哮喘、风寒感冒等;但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的人。

最有效的艾灸是针对“冬病”

三伏灸针对的是“冬病”,适用于跟阳虚寒凝相关的问题,如脾胃虚寒、关节痛、虚寒头痛、宫寒引起的痛经、空调引发的肩颈酸痛等等,以及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基本。这些问题通常伴随面白、怕冷,受寒后问题加重,得温则缓解。需要注意的是,一切热性疾病或体质偏热的人都不宜用三伏灸。

艾灸多长时间合适?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穴位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的参考时间是:四肢穴位一般15分钟左右,躯干穴位一般30分钟左右。

但大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如果艾灸的时候感觉舒服,那么就可以适当的延长一些艾灸的时间,如果感觉艾灸之后有些头晕或者胸闷,那么刚开始艾灸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之后慢慢让身体适应艾灸。艾灸是活血的,有些人艾灸之后头晕,胸闷,就是血液流通佳加快,血管膨胀导致,所以要让身体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你感觉到穴位在你艾灸的时候被“打开”。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热量能够通过穴位和周边的皮肤渗进身体。而不是只是皮肤产生热热刺刺的感觉。

三伏天艾灸的常用穴位

原则上日常的艾灸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上午下午晚上。晚上10点过后最好不要艾灸。选好时间和艾条,来了解一下我们日常,在三伏天时候自己艾灸的一些部位。

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经穴。又名“百劳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是人体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大穴,又称督脉之海,有总督诸阳之义,能主宰全身。

位置:正坐低头大椎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艾灸大椎穴,还能治疗感冒、气管炎、肺炎、呼吸道疾病、肩背痛、头痛、中暑、湿疹、血液病等疾病,对肺气肿、哮喘、体内寄生虫、扁桃体炎、尿毒症等病也有疗效。

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也是一个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即外膝眼)下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宽度),距胫骨(即小腿前正中的腿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宽处。

作用:灸足三里穴,被称为长寿灸。可以起到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

专治一切脾胃之疾:中脘穴

位置: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作用:对于胃部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便秘等胃部疾病均有调节作用。

今天就是初伏(7月12日~7月21日)的第一天,打响“冬病夏治”的第一炮,他们都在行动了,你呢?

想在线咨询灸疗相关问题,可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
白癜风产生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skangd.com/zszl/2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